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的一部反映农村教学情况的一部电影。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一种凄凉的景色,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和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刚开始便是一种凄凉的景象,所谓的学校就只是一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太好了。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一要求。上课是学生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确保一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为明知作为一个老师并不够格,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一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一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她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一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老师承担。可以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老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后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不过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起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后老师却没喝到,后来老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非常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终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老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老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起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老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老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后来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一个广告,来找张慧科,可他又没钱,又没证件,固执的营业员不让他进,还说自己去找台长。于是他不放弃,在门口见人就问是不是台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台长发现了,善良的台长无条件的做了一个专门属于魏老师的一个视频,让所有的人看见,后来张慧科也看到了,他与魏老师终于见到了。后来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件事,也有许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钱,就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再想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
第四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重新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我的心依然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又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高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片中魏敏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高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慧科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慧科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像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像张慧科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
第五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影片表达出来的贫困山村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是我们人民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
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村长等一帮村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无法不令人感动。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第六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实以前就看过一点,只是觉得挺感人的,没有那么大的体会,对于这一类纪实片似的电影平时并不多看。现在从事了教育行业之后,而当看了这部片子后,暗自流泪了,这部片子给我触动还是比较大的。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一、农村教育的极大反映。
首先给我最大触动的是农村教育的现状。这部片子中反映了在我们国家还有一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还在延续着这样的教育方式。影片中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会问,这样除了练字外,还能学到些甚么更实质的东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这让我难以想象,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平时的科目加上课外的有近十科之多,而且老师都经过极为严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凭开课,师资优良,因此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这个问题也就更显而易见了。
二、高大的教师形象。
虽然影片反映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但是作为一名老师,高老师与魏老师的形象却是无比高大的,他们所付出的爱心是毋庸置疑的。当我看到高老师彻夜未眠,我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不舍与牵挂。当我看到魏老师重重的点点头时,看到了她眼神中的执著与坚定。在他们简单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承诺和对履行承诺的执著。一个虽然已是满头的白发,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讲台,在那摇摇欲坠的教室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而另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啊,却始终坚定不移的去履行她的承诺。哪怕是去搬砖头,去混车,走到城里,去吃剩饭,去终日不停的在电视台的门口问着“请问你是台长吗”……这些无一不感动我,为了学生,他们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
三、纯朴自然之风处处可见。
当我看到高老师用颤然的手去数着这个月内要用的粉笔,当我看到学生的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的难过,因为粉笔给摔断了,高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节约粉笔,哪怕是最短的粉笔头,高老师也要用指甲夹着,写上最后一个字”,当我看到老师和学生们用六元钱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一人一口的轮流品尝时……我看到了一群在贫穷中珍惜,在困苦中寻找快乐的简单而纯真的灵魂。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家里几个人宠着,什么都不缺,但其实他们却缺失了很多的品质,分享、谦让,而影片着力表达出了这种人性之美、和谐之音。想想这一代的孩子,不是就有国外的一些学校与单位都不愿意接受中国的独生子女吗,究其原因,不就是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要显得自私,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吗?因此,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们责任重大呀!
四、涓涓细流定能汇聚成大海。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几大重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影片中到最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客观上是帮助了那些孩子,但却不能持久的、长效的给予帮助,就像电影最后放的那样,媒体为水泉小学带来了书,带来了钱。但是,钱会用完的,书、粉笔也是会用完的。少的是什么?自然是每个人的付出,长久的付出。诚然,一个魏敏芝改变不了什么,一个高老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相信那句话,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没错,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个人都收获一份希望。支教之类的事情,我希望能有人前赴后继的做下去,少一些商业的色彩,多一些真诚。
《一个都不能少》十分简单,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也看到了一些其它问题,这就是电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观众所能发现的。影片的结局是个好的结束,魏敏芝的寻人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得到了许多捐献,但这不是所有中国贫穷农村所能得到的幸运,还有无数的中国农村儿童在失学与工作之间浮沉。因此电影的效果还存在于对社会的呼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与关心像影片中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
感人至深的情节,让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第七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影片讲述了在穷山僻水的水泉乡,由于水泉小学唯一的教师高老师告假照顾病危的母亲,一群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顿时失去了上课的机会,于是乡长便请了十三岁,只有小学水平的魏敏芝来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的时候叮嘱她要好好留住学生们:一个也不能少。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可是家里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而且这些山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片子给我触动很大。首先给我最大触动的是农村教育的现状。这部片子中反映了在我们国家还有一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还在延续着这样的教育方式。影片中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魏敏芝虽然没有见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没有发过任何证书,显然是一名不合格的老师,但她的的确确是一名好老师。是水泉小学28个孩子心中最好的老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虽然影片反映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但是作为一名老师,高老师与魏老师的形象却是无比高大的,他们所付出的爱心是毋庸置疑的。当我看到高老师彻夜未眠,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不舍与牵挂。当我看到魏老师重重的点点头时,看到了她眼神中的执著与坚定。在他们简单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承诺和对履行承诺的执著。一个虽然已是满头的白发,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讲台,在那摇摇欲坠的教室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而另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啊,却始终坚定不移的去履行她的承诺。哪怕是去搬砖头,去混车,走到城里,去吃剩饭,却终日不停的在电视台的门口问着“请问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为了学生,她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当我看到高老师用颤然的手去数着这个月内要用的粉笔,当我看到学生的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的难过,因为粉笔给摔断了,高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节约粉笔,哪怕是最短的粉笔头,高老师也要用指甲夹着,写上最后一个字”,当我看到老师和学生们用六元钱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一人一口的轮流品尝时……我看到了一群在贫穷中珍惜,在困苦中寻找快乐的简单而纯真的灵魂。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家里几个人宠着,什么都不缺,但其实他们却缺失了很多的品质,分享、谦让,而影片着力表达出了这种人性之美、和谐之音。想想这一代的孩子,不是就有国外的一些学校与单位都不愿意接受中国的独生子女吗,究其原因,不就是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要显得自私,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吗?因此,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们责任重大呀!
影片中到最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客观上是帮助了那些孩子,但却不能持久的、长效的给予帮助,就像电影最后放的那样,媒体为水泉小学带来了书,带来了钱。但是,钱会用完的,书、粉笔也是会用完的。少的是什么?自然是每个人的付出,长久的付出。诚然,一个魏敏芝改变不了什么,一个高老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相信那句话,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没错,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个人都收获一份希望。
一个好老师,她是不倦的学习者。现代教育要求老师给学生一杯水,先使自己成为一条河。这点也许是魏敏芝最薄弱的地方,但这也是环境给她的限制,她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与求知欲,但若她是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相信她会做到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先要不倦地学习知识,充实头脑。可以想象,一个头脑呆板的人是不可能创造一个生动的课堂的,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不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在富有并专业的人,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和根本。比如坚持阅读,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对世界保持新鲜感,能够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同时,你会从这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阅读经典,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从而在工作中影响你的学生。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也经常把我读过的好书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告诉她们读书的乐趣,我想用我自己的经历去影响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当然,要做为一个好老师,她还需要不断检视自己的专业素养,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确保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系统,具备条理清晰、有质感、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具备管理能力;具备对话、分享、团队合作的能力;具备反思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等等。她还需要智能、热诚、助人、开放、弹性、包容等品质。有人说:能讲述知识的是平庸的老师;能阐释事理的是良好的老师;能引导学习的是优秀的老师;能启发学生的是伟大的老师。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路,尤其是做为一个好老师的路更加任重而道远。
关于此部影片还有许多更深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比如教师这一职业在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机;贫困地区的教师质量;贫困地区的学生现状;怎样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等等。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与关心像影片中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
第八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风行高老师的嘱托“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责任的电影,他能唤起人们心中的久违的那种对教师敬重。我们在这个电影中能看到一个乡下淳朴的孩子是怎样用自己尚且稚嫩的身躯扛起如此神圣的职责,他的知识虽然不是很多,也只有小学毕业,但他有那种让人为之敬佩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用言传身教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电影开篇,就是环境的介绍,导演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电影发生的地方,是一个那么让人无力的地方,无力与天去斗争。望眼黄沙,满世界都充斥着自然界有力的怒吼,似乎叫嚣着要把这的人类赶出他的地盘。而在就在这无尽的黄土中,有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的走向他的岗位。用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也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大家的,知识并不比那有力的自然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到了学校,高老师不是很满意,因为来的老师学历太低,可是村长找遍了邻村也没有找到小学以上愿意来的教师,可见这里的教育事业可以说跟城里是天差地别,连小学毕业都可以当老师。最离谱的是高老师考察她的方式居然是唱歌和抄课文。试想这样的老师能交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无非与她样了。也许我们可以从里边看出什么——学历与责任无关。
最开始我看的时候,以为她做的完全是为了那代课的五十元钱,我们也不难在其中看出导演流露出的那种感觉。最容易迷惑的就是魏敏芝追着高老师离开的拖拉机要钱的镜头,让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钱。高老师也是为了让她看好学生,许给了她十元钱。每一个人在看的时候我觉得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想到都是钱的驱使,让他才冲动的去县里找学生,但是转换一想就不对了。他去县里所需要的路费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老师许诺给他的十元钱,所以这里边固然有他的性格使然,但我觉得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他为的是自己的责任。去县里追回的不仅是一位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心。
回过头我们再看一看整个代课过程中,魏敏芝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改变。起初,她刚到的时候直接就抄课文,抄完什么都不管了,学习委员让她管她也不管,这是他为了钱对付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她的疏松管教,班级里最调皮的张惠科把桌子弄倒了并且弄撒了粉笔。而这粉笔也正是学校里最紧缺的资源,学习文员很是心疼,可是我们明显可以看见她并不是很放在心上,但是后来调皮的张惠科把学习委员的日记念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他是被触动了。这是一个分界线,他以后的行为都是自觉的出发的,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责任。
当村长带着市里招体育特长生的老师来到小学,非常不负责任的将一名学生带走的时候(没有告诉孩子的父母),他却把这名学生藏起来了,并且倔强的没有告诉村长。还是张惠科给村长打的小报告。而她又在开走的车子后面追出了很远,甚至村长调侃她跑得快。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倔强的性格,以及对于“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然后就是重头戏,魏敏芝去县里寻找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打工的张惠科,这个倔强的孩子在寻找村长未果后,竟决定自己去寻找辍学的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不仅仅是履行对高老师的嘱托,也是她倔强性格的体现。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作为一个偏远山区村长的无奈,一改还应该上小学的孩子就出打工,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之前魏敏芝去张惠科家里他的母亲也是迫不得已才让去打工的,我们可以从镜头中看到他家里局促的空间摆放着个各式各样的东西,窗台上摆满了药品。电影的后来也交代他的父亲早逝,而他却依然乐观,我想从中我们应该看清楚一些东西。
电影的暗线就是告示叮嘱魏敏芝的话“一个都不能少”,为此她特别做了点名册,而且点名最终也派上了用处。另一条暗线就是魏敏芝与学生们的关系。从一开始所有学生都认可,还需要村长帮助维持秩序,到后来所有学生帮助他去搬砖、蹭车,再到最后城里好心人给他们捐的粉笔能让他们每一个人写一个字,把高老师也写上去了。这就是一种转变,也是对于人物形象的个性表现。
一个都不能少给我们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而它勾勒出来的画面也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你会在内心一直有一个这样的声音“现在怎么会有这么贫困的地方”?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不会给你思考的余地,他只会用现实狠狠的击碎你幼稚的幻想。我也记得以前经常有捐款希望工程的活动,似乎多了我们也就麻木了。城市舒适安逸生活已经将我们变得麻木自私,失去了人类应有的仁慈。知道这个影片深深的冲击了我内心深处那块禁闭的土壤,将我猛然唤醒回现实。这个电影不仅是为了反映一个问题而存在,更是教会了大家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公平不公平。在城市里魏敏芝所遇到的“好人”,也是一脸冷漠,没有往日电影里“活雷锋”的热情,但这才是真实的。导演在魏敏芝写寻人启事的时候叠化处理的大妈,就是现代人冷漠的最佳变现。以及魏敏芝找回了张惠科回去的路上记者问道:“你在城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张惠科说:“要饭!”多么刺耳的话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城市的繁荣,就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教育,这对于我们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度,是多莫大的讽刺啊!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齐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我们客观的说,日本的教育就比中国好的多,这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叫做差距。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用教育事业赚钱的国家,是一个不合格的国家。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太美丽的事情。
《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很简单,他要反应就是如今中国的教育的问题,而我们在这当中可以看见很多的教育的问题,这就是电影要表现的。影片的结局很温馨,每个孩子都可以写上自己喜欢的字,而不是在纠结于没有粉笔。同时社会各界也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给他们捐款捐物,似乎卡你起来很完美,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是因为贫困,但是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提,靠捐款不是长久之计。
电影结束了,责任的追寻也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心灵不能结束,我们的感动不能结束。也许我们做不到去帮助他们,但我们可以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让自己在幸福中迷茫。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