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们小学教师特别是六年级的教师,肩负着学校领导的厚望,承载着家长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托付着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我们培育的是祖国明天的未来与希望。可谓是众望所归。如何让学生在这即将毕业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方面学有所获呢?下面我谨对个人在语文方面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狠抓生字词教学不松手。
生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六年级虽然是高年级,生字词的教学不像低年级那样繁琐,但是,我们教师应当把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在平日教学中,每讲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预习时,要学生将所预习的本课生字每字写五遍上交,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看学生到底能把生字写到什么程度,出错会在哪里,这样老师就掌握了学生书写生字的第一手资料,讲新课的时候就可以针对出错多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这样就把对问题的发现提前,为解决问题留足了时间。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字词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复习的次数及每次复习所间隔的时间的长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课都对学生进行听写,记录学生出错多的生字,每课过关,这次听写没有过关的再次听写,直至所有学生过关为止。单元结束后以每单元进行听写,也是直到所有学生过关为止。单元过关以后再把每一课听写时出错多的生字听写一遍,加强巩固,加深记忆。练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试的时候就会轻松应对了。
二、从教材整体出发,扣住重点训练项目,提高课堂效率。 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学生的收获也是甚微,抓住重点训练项目,从一组教材整体出发,以训练重点为主线,就可以把教学重点凝聚到每篇课文,集中体现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华。
三、实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毕业考试中,语文课外阅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随意拿几篇学生从未学过的文章来让学生做,实际上这是对学生平日学习能力的考察。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平日上课或课后练习时,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阅读讲完了就完事了,还要教给孩子做某一类题目的方法,比如在讲解一篇课外阅读时,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状物的?写人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状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这两类文章在考试的时候一般会怎样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类题目怎么做?概括段意要怎样概括?不同类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样的区分?我们老师可以给学生归类整理,把这些学习方法都教给孩子,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中掌握好的做题方法,久而久之转变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相信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勤写多练,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要想让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个好的提升,也并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札记,时间久了,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学习中遇到优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个好的词语,都让学生摘抄下来熟读甚至是达到背诵。我想,只有我们在平日里勤写多练,不断地积累作文材料,才能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不可能如老师之愿总是把作文写得流畅优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去帮学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来讲,全班41名学生,每次交上来的作文在几天内批改完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学生打好草稿后,我先是让他们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页纸上,每天定量批阅,我先把每名学生的作文批阅一遍,写得好的地方大加赞赏,并帮其反复修改,投稿于石门教育信息网。本期已指导11人发表文章16篇。不尽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议,和学生共同修改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阅就比较省时省力了。写好的作文让学生熟读,使之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日积月累,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会有很大提高的。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精细活,以上我所说的几点只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周全,我们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会不负众望,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天空!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白杨》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
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丑石》
在《丑石》这一课的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般的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下几点提出来跟大家分享。
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做到了钻研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在学习课文的伊始,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块“丑石”的“丑”表现在哪里?开始时村民们怎么对待它?这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看到这块‘丑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这块‘丑石’,你又会想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学生经过我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争着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丑石的外表丑——“丑得不能再丑”。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文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表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中间。我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出现,我介绍说:“这块‘丑石’原来是天上的陨石,它曾补过天,在天上发过光,发过热,辉煌过,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光明等等。”学生的眼睛马上亮起来了,个个都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了作者家门前那一块巨大的“丑石”的图片,然后再把一些陨石的图片给学生看,学生很好奇,马上激发起他们那种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急着想去了解“这块‘丑石’的地位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后,村名们是怎样对待这块‘丑石’(陨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也跟着作者“对‘丑石’的丑和美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引导出本文的两个中心句“以丑为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节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种对比托理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所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渗进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于创新的紧迫,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与学生同进步前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卜算子 咏梅》
梅花,在中国文人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本堂课,我带领孩子们赏析毛泽东和陆游的同题词《卜算子 咏梅》进行比较阅读,使我们看到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审美情趣各异、吟咏时心绪不一,词的思想内涵也明显不同。但小学生要体会这一点,还是有难度的。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抓题眼,知词意。
我在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引导他们找出题眼,以点带面,从而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在赏析这两首咏梅词的过程中,我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来体会,达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教学目的。陆游词中哪些景物衬托出了“愁”?毛泽东的词中,“笑”展现了梅的那种精神境界的?陆游词中的“风雨”是凄风冷雨,毛泽东词中的“风雨”是狂风暴雨。
二、晓背景,明词情。
要真正明白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就必须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陆游是南宋词人,出生时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他天性爱读书,自幼有“扫胡尘”、“清中原”的梦想。年少时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28岁的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本来秦桧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但是由于陆游的文章太好,才华出众,陈之茂没有听从秦桧的安排,将陆游取为第一。秦桧一怒之下,取掉了陆游的卷子,所以陆游不要说夺魁,连进士都不是。秦桧黜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战派,陆游才进入朝政。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他是在1961年看,我国连续三年遭到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在当时正值反华高潮,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压力。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年轻的共和国内忧外患,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写下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在诗人毛泽东心目中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终有骨气、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应有的风采吗?
学生了解两首词作者的心态不同,所处社会背景不同,更好地理解了这两首词的内涵。
三、多阅读,悟意境。
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几首词人同系列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诵读,帮助他们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首同词牌同题目的词在意境与作者情感上是截然不同的,陆游,“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个爱国的赤子之心,愁苦一生如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孤芳自赏。读了他在病床上写下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绝笔诗《示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愁的不仅仅是自己人生际遇坎坷,更愁在有生之年没能看到祖国统一。毛泽东,一代伟人,心胸开阔,积极乐观,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正如词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古人云:诗言志。在读了《七律 征》后,学生对毛主席那种藐视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毛主席在这首咏梅词中就是借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来展现共产党人谦逊大度的精神境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节课我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几个方法,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让回忆有关梅花的诗词,从而激发学生对梅花品格的了解、体会。运用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毛泽东和陆游笔下梅花的不同。学生读出来陆游那种孤寂苦闷但坚持不懈的心境,读出了毛泽东乐观向上又谦逊豁达的品格。为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画一画“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把这一景象写下来,进行一个小练笔。我们还在班上开展了毛泽东和陆游的诗词朗诵会,效果很好,大家热情很高,纷纷找出不同时期毛泽东和陆游的作品,通过朗诵,学生对毛泽东和陆游诗词的特点体会得更加深了!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基本落实。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分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抓情感变化体会“最好”
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三、适当拓展延伸,培养科学精神。
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学过课文在学生都对科学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回忆课内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学生说出了诸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及“两小儿辩日”等,对课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给学生补充两“嗅苹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动发生”两个实例,并让之读后交流体会,进一步明确了对待权威和书本的正确态度。
四、教学遗憾
1、朗读方式过于单一。本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意图是引导学生自读、自主、自悟,努力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整节课阅读方式的选择我大多采用默读,这样课堂显得有点“安静”,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学习目标不能有效达成,因为无法测量。
2、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时,引导不够深入,进而导致学生浅尝辄止。课后反思,在作者“气愤:算哪门子老师?”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多读几遍,或分角色、或个别读,加强“气愤”的情感体验,进而与后文“最好”产生强烈冲突,真正达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可我仅仅让学生停留于理解便一改而过。
3、教学组织还是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也不精炼、激励性还不足,等等。这的确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