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随笔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年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一方面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一、用“发展”眼光去评价小学数学教育对象
1.教师要树立“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人的发展首当其冲是各种发展的核心,教学必需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必须要打破“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问题结果”,以“结果对错”做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得分高低”做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尺度等从眼前出发,急功近利,有损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落后评价观,而应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明天,对于他们能否自主地学习、发展有什么影响。
2.教师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长远的服务
“终身教育”是时代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从“服务”的角度审视每一天的工作,不仅是一本书、一个单元、几道题等该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觉的学习”将来能够伴随他们的终身。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好今天的服务,从这样的角度加强自我反思和评价。
3.实现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差异性”是人在素养方面的客观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数学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区别的分层教学;在评价上,教师更要实施分层评价,使评价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我们必须摒弃那种追求高平均分、高优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符合自身基础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我们尤其要关爱“学困生”,理解他们的苦恼,帮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也能够在自身的进步中发展,不至于被排挤在数学、乃至整个学习之外。
二、针对个体进行有效评价
实施“分层评价”正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客观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服务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宗旨。学生的各自思维方式不同,学习的起点不同,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层次完成题目的时候,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并在解答过程中获得一份自信和鼓励。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第二篇:在细节中做教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因为小学的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培养的启蒙阶段。老师应用心中的爱如那春风化雨,于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启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效果,让星星般的孩子在天空中闪亮成长。作为班主任,要管好一个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天你都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需要你处理。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学生需要你的关注或教育,下边我就将自己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的小故事与各位一同分享。
二零xx年九月十日上午,一张手工绘制的卡片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室桌子上,封面画着一颗红红的心和两个可爱的小铃铛,打开卡片,一张长长的信映入眼帘:“您,是一个不爱打扮,朴素的老师,每天都用新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天,您的脾气温柔,偶尔发一两次火,但我知道那是为我们好。前一个星期午休后,我皮肤过敏了,眼睛又红又肿,全身起了痘痘。您给我妈妈打了电话后体育课把我留在教室,陪我说话,告诉我这样不知道情况的同学就不会笑话我了……我在校门口等妈妈时,您特地跑下来告诉我不要急,我知道一会就是您的课了,但您抽出时间来看我。您是我见过的,心里最喜欢的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事事顺心!您的学生:思思(化名)。”信的下方画着一个七彩色的蛋糕,上面的小蜡烛快活地闪烁着红红的火苗……
看着看着,我眼前的火苗似乎变得模糊起来,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如果不是看到这封信,我已经记不清有这样的事情了,却不曾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些举动会给孩子带来这样大的影响。那天,当我一如往常走进教室时,望着思思期待的目光,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说:“谢谢你,老师收到一份最美的礼物!”孩子的脸红扑扑的,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笑。一种真诚的,令人愉悦的感情在我和孩子之间传递着。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的思绪一点一滴地被引出来,老师的言传身教不就是从这样看似不经意是小事中渗透的吗?这样一想,不竟汗颜,孩子是多么的善良啊,连我的生气她都会报以“那是为了我们好”的善解。后来每当我和学生相处时,我会注意对学生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尤其是当学生犯了错的时,我会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自己应气恼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老师的一言一行备受学生关注,很多时候,无心铸错错已成。
爱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基础,是“爱其师,信其道”的关键。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用心中的爱来对待她的每一个学生,我愿用无私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用阳光雨露般的爱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言传身教贵在细节,我希望自己做好这一点一滴的细节,在细节中学习,在细节中做教师。
第三篇:批评是一门艺术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时期,由于学生在每个年级的环境和学习任务不同,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也不同。二年级学生经常出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情邋遢、好奇心强、好动等问题行为。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水平低,有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的,但是仔细分析分析,这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例如:我校有的老师的自行车比较新颖或带有报警器。一天早晨,我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对着一辆新车踢了一脚,报警器骤然响起。在调查中知道是二年级二班的张春涛,因为他是从齐齐哈尔转入我校的学生,对新环境、新事物感到好奇,但又害怕别人说他是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没主动承认。面对此情景,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巧妙地采取了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有问题行为学生的策略。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对他说:“你对这个东西很好奇,这没有错,但是处理的方法不正确。如果换了它是你,别人都对你很好奇,都过来踢你一脚,你有什么感受呢?……”这位学生终于向我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不做类似的事情。
严厉的批评,会导致小学生的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变得自卑、离群甚至受到了同学的歧视,变得孤独起来。批评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面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常常有一个由潜伏到显现征兆期,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善于抓住这些征象,配之以适当的批评教育,就能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情景让我想到了自己读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个学者,文革时代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到农村一呆就是十几年。文革结束后,他的朋友以为学者一家人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为学者被下放的是一个极为偏远,极为贫穷,极为落后的地方,在那种环境下,这些年怎能不被历练成一个农村人。朋友走进学者的茅屋,他惊呆了:正是晚饭后,学者一家人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旁,沏了一壶茶,每人捧着一本书,正在静静地读着。这些年来,虽然食不果腹,但是学者一家人却在书香、茶香中怡然自得,度过了那十几年的艰难岁月。
让孩子每天做一件家务,可能是很多家长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可能很多家长认为这会耽误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大人在料理着家庭,何须孩子插手,于是,自去年提出让孩子做家务至今,只有寥寥几个家长能够坚持下来:张雨晴、张泽宇、孙文哲。这些孩子都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成人,怎是一蹴而就,需要做家长的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很多家长听了一场报告,或者是开了一次家长会,惊醒了,立誓要好好培养孩子,但是时间久了,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容易被抛诸脑后,耐心没了,又沿用了以往简单粗暴的发式对孩子挥起了拳头,横眉冷目。
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家长做事没有恒心,怎能责怪孩子做事没有耐心;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怎能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读书;家长说话满口粗话,怎能要求孩子温文尔雅;家长整日眉头紧锁,孩子怎能有一个明朗的心空……
第五篇:多一些宽容,多一份鼓励
最近,我班有几名同学特别怕写作业。按照惯例,我总是把这些特别怕写作业的学生先找来“训”一通,讲上些道理,最后让他们把作业补上。然而,这种方法所引起的效应往往只能维持几天。不长时间,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为此,我伤透脑筋,特向老教师请教,他们说也只能如此,别无高招。
听了我校组织的名师汇报会后,我受益匪浅,我改变了以往“训”的做法。那是个星期五的早上,和往常一样,我找小组长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因为星期五是学生作业不全的“高峰期”。到了教室我对同学们说:“从今天起我们家庭作业的检查采取先自评、后小组长记录情况、再教师批改、最后记„☆‟的方法。最后我们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得的„☆‟多。”当然我这种想法的产生,只是偶然因素,估计学生积极性也不见得有多高。然而,令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当我第二天走到教室找小组长了解作业情况时,小组长说每个同学都做的不错,但小组长告诉我他们的作业是利用课余时间将作业补好的。本想来重重的批评一下,以便于班级好管理,但我转念一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我大声讲:“昨天的作业情况是„良好的开端‟”,并尤其表扬了那些办公室里的“常客”。课后,这几个同学中有人主动跑来找我,说:“老师,你今天的表扬太令我感动了,从来还没有人这样真诚的鼓励过我,以后我的作业一定认真做。”当然,以后怕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这个案例中,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反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这说明什么呢?当学生犯一小错误时,教师不必毫无情面的指出,应尊重其人格,不断激励,使其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让其树立“我能行”的自信。课堂上,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动作,都会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个充满爱心的笑容远比任何丰富的学识更有助于感染学生,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达到师生和谐的境地。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师生间不仿多一些宽容,多一份鼓励。
第六篇:品味教育细节
很多年来,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和老师们、学生们的密切接触中,在经典理论的游历与现代化的召唤中,一直在追寻教育过程的真实描述。
我们看到:在大多数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很少会有惊天动地、荡人心魄的事件,而呈现出来的常常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悄然而至,挥手即去,好像说不清楚其魅力何在,更难以支撑起教育的完整过程。尽管有许多的成长经历会牵动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让人们豁然发现:成功的教学案例和教育奇迹的发生竟然总是源于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甚或是师生之间一次简短而平和的会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而经由这些细节,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进入孩子的心灵,并持续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品味教育过程,确实,有时很难用一段准确的言语加以描述。这不是人类语言词汇的贫乏,而实在是教育的丰富性、个别性、创造性等使然。在这个时空环境里产生巨大教育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方案,换了一个时空环境却变得毫无效应;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作用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却起了反作用,或许,这正是教育的困惑和挑战,也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然而,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姿,教育中的细节奇彩斑斓,细细品味,却总能找到一种东西——如一位学者所说: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最短的时候。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丰富创造常常在于用真情获取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与对接。在这一过程中,细节似乎显得尤为重要,她闪现出教育者睿智、灵感、真情和思维的品质!
如此而言,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品尝与回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无疑也是教育的财富之一。
品味教育细节可以让我们了悟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是能够震撼、触摸、牵引人的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一定饱含着教师和社会对孩子成长倾注的爱与真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可以去仔细品味那些给孩子以深刻教育的细节,从中来咀嚼今天的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我们应该带给孩子怎样的爱与真诚。记得几年前读到爱因斯坦所说的“当你把学校交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时,觉得很奥妙,今天细细品味才“嚼”出各个中滋味。原来,爱因斯坦是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永恒是那已站立的灵魂!
品味细节教育可以引领我们从实践中寻求转变观念、建树新理念的基点。教育不能总是制造学业的失败者,教育要指给孩子迈向成功和追求终身幸福的阶梯;教育也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俨然一付拯救者的姿态,教育必须切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经验系统。既然我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传统灌输教育的害处,我们就必须付出情感,以真诚的教育行为感动学生,为学生自主而可持续发展搭建舞台,提供广阔空间。教育的过程不是细节的简单堆积,而是将系统的教育引导通过细节展现出来。
品味教育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教育的力量。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常常是由一个又一个或许并不起眼的的关节点连接而成的。在大多数转折点出现的时候,人们所作的选择,往往同他的个性、持有的世界观、适应与应变能力、不同层次的需要等有密切关系。问题在于:人一旦作出选择,生命的轨迹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这种已经形成的轨迹是无法重新再来一遍的,这就是生命的严肃与严峻。对处于懵懂状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生命理应承担的责任感悟不深,应对挫折、选择生活的能力常常令人担忧。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为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与合作交流中学会选择,学会调适,学会生存与发展,关注细节,就是善于捕捉孩子成长的细微变化,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时机,创造最有效的教育艺术和情景,以产生最具震撼力的教育力量。这其中,教师应当首先确立人人平等、独立的基本价值理念,并以此作为尊重与信任的基础,只有这样,教育才可能在真与美的细节中生发出令人欣慰的力量和光辉!
我期望:在教育的过程真实描述的追寻中,有更多更可贵的教育细节涌现出来,汇集成素质教育的洪流,促成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来挖掘自身的矿藏,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引导孩子成长,并在此期间感受自身成长的幸福!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