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2005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为书院标志与象征。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图案精美,结构严谨,堪称为石构建筑珍品。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天启年间,该堂被毁,崇祯二年修复。
东林书院由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著名书院,更因明末东林党事件闻名遐迩。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革职里居的顾宪成及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资在原址重兴修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都以东林为楷模,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美誉。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书院建筑曾进行全面整修。1982年、1994年先后多次修缮。2002年至2004年,无锡市政府全面修复东林书院。修复后的书院占地面积13000㎡,建筑面积2800㎡,院内粉墙黛瓦,碧水滢滢,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
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胸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已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东林书院虽一席片壤,但它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东林先贤为官清廉、讲学风、讲正气、躬行实践、锐意图新及热忱的爱国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延绵四百余年而生生不息,万世流芳。
杨时与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常友善,从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年)离开常州、无锡,还将乐故里,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杨时十分喜爱江西庐山东林寺等风景名胜,曾撰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清代无锡地方学者认为,杨时撰作此诗,“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就是东林书院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月秋潭在东林书院遗址左偏处建有东林庵。到明洪武初年,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以重修。200余年间,其地沦为僧区。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朝中因言事被罢免官职后,回到家乡研究传统文化,一直以文会友,探索理学。因讲学需要,所以积极上呈地方官府,请求在杨时讲学原址修复东林书院。经地方官批准同意后,明代东林书院重新修复一事于万历三十二年四月正式举行,修复工程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亲自组织督理,至同年九月工程顺利告竣。明代重新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其中基田6亩,院田10亩,均为顾宪成捐资所购。
明代东林书院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形制,左边建有祭祀建筑——道南祠等,右边为讲学建筑。道南祠是东林书院内一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为祭祀东林书院创始人杨时而建的祠堂。其堂名来历,杨时一次南归时,他的老师陈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祠名“道南”,一为纪念,一为表示继承学脉传统。道南祠,现在这里是东林书院历史经历展示馆,让参观者在这里真实具体了解了东林书院的前世今生。
另外还有藏书及生活用房等。整座书院,粉墙碧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群芳吐艳,环境幽寂,是理想的讲学场所。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一些知名学者,就在东林书院内聚徒讲学。他们亲自审订了东林会规与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举行。东林讲学内容,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主要内容外,还涉及先秦诸子百家,包括历代儒、释、道及有关哲学、文学、史学等各家学派思想。目的主要在于弘扬儒学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对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末流思潮进行了有力辩驳。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由于东林讲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拨乱反正的巨大作用,因此,引起朝野士大夫及远近缙绅学者的一致推崇仰慕。他们在讲习之际,往往间或议及朝政,裁量人物。当时朝野之士钦慕其风,多遥相应和,全国各地学者,有的跋涉千里,争相前至东林参加会讲。因此,东林名声大著,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一大区会和全国学人探讨理学传统文化思想以利经邦治世的重要舆论活动中心。
顾宪成于万历四十年病逝后,接任书院山长一席者为高攀龙。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朝柄,弄权乱政。为了廓清吏治,振兴国家,与东林讲学有联系或学术观点相同、政见一致的广大朝野官员,对阉党的祸国殃民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和坚决斗争。魏忠贤等阉党一伙被揭露后,内心并不服罪,相反,气焰更加嚣张,他们残忍狠毒,采用栽赃陷害等种种卑劣手法与伎俩,将朝野与东林讲学者有联系的一大批正直官员统统称为“东林党”人,加以无情打击,残酷迫害。并大兴冤狱,以“东林”为口实,向全国颁示309人的《东林党人榜》,进行公开通缉。还编造各种黑名册,如《东林籍贯录》《东林点将录》《东林朋党录》等,不一而足。借以陷害正人,以泄私愤。并罗织蔓引,企图一网打尽。大批东林人士遭到残酷打击迫害,许多人冤死诏狱。
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初旬,经过22年讲学风雨沧桑的东林书院,已被全部拆毁。书院院田200亩、书院所占16亩院田等,也经差役现场实际变卖,共折得白银600余两。书院左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是用以表彰纪念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在无锡门人弟子的专祠,故未被拆除。东林书院被严令限期全部拆毁后,全国各地大批东林党人士惨遭迫害,其社会影响面广,波及范围大,株连甚众,而且由此引发国内多起重大民变。如武昌、山东、苏州、常州等地都曾先后发生。这就是震动明末中国史坛的迫害东林党人的重大事件。
明崇祯帝天启七年(1627年)即位后,立即惩处阉党,为东林蒙冤诸人平反昭雪。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下诏提学官将各地书院宜表彰者尽行修复。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吴桂林得到诏旨后,格外高兴,独自捐资,在东林书院荒废旧址上首先恢复修建了丽泽堂三间,修复了院前门墙,题书院门额曰:“东林精舍”。同时,于丽泽堂左侧建来复斋三间,作为自己燕息起居之地。这样,使一度中断的东林讲学诸事又得以恢复。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书院原址多数建筑未获修复,到处茂草丛生,一些后学之人因受条件限制,仰止无地,所以巡抚张国维助公费银100两,指示无锡县会同地方诸绅或建堂,或赎田,对东林书院进行整伤修复。
清初,东林书院讲学修复仍在继续进行。其中主要学者、山长就是无锡高世泰。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任满回原籍无锡,从此家居。当时他40岁,年富力强,“无日不以东林先绪为已任”。清顺治十年(1653年)之秋,常州郡守宋之普政暇亲临东林书院讲学。当时尚无学舍,于是就在东林遗址上搭盖草棚数间会讲。并向高世泰当面建议说:“此地急宜兴复,后死者不得辞责。”十二年(1655年)春季,高世泰捐资修建了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与丽泽堂等。经高世泰此次修复后,东林书院除依庸堂这一重要主体建筑尚未修复外,其余大部分明末被毁建筑均得到恢复,书院基本恢复旧貌。
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这70余年间,在官府重视及地方士绅积极赞助下,东林书院共进行过四次重大修缮。其中康熙二十六(1687年),由无锡高世泰之子高菖生、高芷生兄弟发起,会同里中戚朋友好,并呈报官府后,对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讲堂学舍规制较从前更加完备。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至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由无锡知县徐永信亲自督理经始书院修复之事,经一年时间工程告竣。其中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依庸堂,拆毁80年后,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同时正式修复落成。雍正九年(1731年)春,书院各堂斋等进行重修。凡“栋宇之欹者植之,垣墉之缺者完之,黝垩丹漆之漫漶而剥落者新之”。经此次整修油漆后,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雍正四年(1726年),无锡县东境分出另外析置金匮县。东林书院仅次于城区南北轴线弦河以东,隶属于金匮县管辖。雍正十二年(1734年)金匮知县王允谦莅职到任后,即首先捐俸修葺依庸堂及道南祠。次年(1735年),于依庸堂左建时雨斋四楹,又于堂右建寻乐处等。乾隆元年(1736年),再修丽泽堂。乾隆五年(1740年)春,于院内易址重建再得草庐,并恢复门外“观海来游”之石坊。同时,在无锡地方官府及学人的大力支持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无锡许献等人编纂的《东林书院志》计22卷也正式刊行问世。这是记载东林书院创建始末、兴毁大端及沿革历史、人物轶事、祠祀典仪、会约规条、碑文典藉等项内容的书院专志。它胪列史事详备,体列完整,内容翔实,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东林书院的必读之书和重要文献。
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廖纶出任无锡知县。到任后,曾修复书院,并亲笔为道南祠书匾额。同时,锐意振兴东林讲会之事,曾召集地方士绅学人,大会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并推年长者一人手执《高子遗书》,升座领讲,往往朗诵数百言不等,对学人风励教育影响尤深。东林书院从明末经清代近270余年间,会众讲学之风历代承继,延续不断,这是书院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是值得称颂肯定的。
清末受西学东渐影响,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进程。按照规定,“因府州县乡邑,公私现有之书院、义学、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府州县之书院为中等学,义学、社学为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民国36年(1947年),因东林书院祠宇岁久失修,由吴敬恒、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顾宝琛、邓肇圻、裘维裕、唐文治等30人发起重修,集议恢复明清讲学旧观。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历史上古迹的保护,1956年,东林书院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复丽泽堂、依庸堂、东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并恢复部分文革中被毁匾联。1994年更名为东林书院文物管理处,修复来复斋、晚翠山房、重建大门、石桥、泮池、西廊等。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无锡市政府协调搬迁东林小学,并拨专款对东林书院进行全面保护,修缮燕居庙、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建筑,并对西园、东园进行全面环境治理。
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500㎡,各类展示建筑15余幢,各式匾额楹联40余副,再现书院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自全面修复以来,书院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旅游十八景,国家“AAA”级景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词之无锡东林书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