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读书笔记——《三国演义》
【第一篇】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第二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西游记》
【第一篇】
《西游记》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化小说。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他一生贫寒潦倒四十三岁才考中贡生做过县丞但与长官不合罢归故乡。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年代。统治阶级荒淫无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黑暗沉滞个人境遇坎坷遂使吴承恩将激愤的情怀尽情的倾注到了他的诗文之中更加集中的倾注到了《西游记》之中。《西游记》是他晚年会到故乡后的作品。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是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取经成功。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唐代的僧人玄奘前后用了十七多年的时间从长安出发走了几万里路程从印度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来。玄奘曾口述他西行的见闻由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后来门徒惠立和彦棕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了玄奘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宋代以后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出现了带有神话色彩的话本并在舞台上演出。吴承恩的《西游记》直接继承了有关取经故事的民间文学素材。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注意长篇小说。它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全书共一百回第十四回以前穿插着大闹天宫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昭取经等内容。其中大闹天宫是《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叛逆的英雄形象。揭露了天宫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坚毅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后八十六回写玄奘师徒西行取经经历了数十番离奇古怪的灾难终于达到了西天取经成功表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全书幽默诙谐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
【第二篇】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水浒传》
【第一篇】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水浒传》,明代长篇小说,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因声势极盛,便在民间产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社会景观。梁山好汉最引人注目,他们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不平,其性格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 》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由于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待,而要求通过语言、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二篇】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红楼梦》
【第一篇】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 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
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 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第二篇】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
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
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