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6)——(11)班的历史老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为6个班的科任老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在个人能力、个人素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存在着差异,也就导致: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的班级,在课后不仅要备好课,保证课堂授课质量,而且要“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适时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战争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学期共进行了三次考试,在考试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还无法从死记硬背的思维模式转以理解记忆为主的思维模式,在期中考试中可以看到:基础知识题,学生掌握的较好,失分不多;主观题,即材料解析题,学生在回答时能够把握材料,说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问题时,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欠缺,不能运用历史的语言来准确的表述问题,需加强训练;问答题,学生在回答时,明确具体的史实,以及史实所反映出的经验、教训,只是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强调解题的条理性。
历史学科中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记忆史实,课后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预习,只有这样才能记忆的扎实,在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考试时才能稳操胜券。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摸索一些帮助学生记忆时间、地点、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无负担地学习。在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时,科任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双方合作,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考。反思过去,这本身已成为历史,要放眼新学期,发扬以往工作中的优点,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与时俱进。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每次讲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课时,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丝颤动。十年造成了那么巨大的损失,而似乎这段历史在“90后”、“00后”的孩子们身上根本就是一片空白,所以每次讲到这课,我都会举大量的史实来介绍,以唤起孩子们对此事的感应,效果还都不错。但每次总觉得自己讲太多,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我真的有些迷茫,到底该怎样讲。
本来这节课本想用多媒体上,放一段视频,通过视频来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可能效果能好些。在班级学生们反应的还是很热烈,通过一些事实和材料,分析出了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由于党内民主遭破坏及盲目的个人崇拜,文革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臸。对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险恶用心学生也能够明白,本课的难点得到突破。
虽然人们不愿谈及文革,但那毕竟是真实的一段历史,历史不容忘记,牢记历史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①、在整堂课中,真正能体现课改的要求:三讲三不讲,学生喜欢历史,也喜欢历史课,改变了过去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历史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既得到知识,也得到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
②、通过准备课,也提高了我的自身素质,人们常说教师即课堂,课本即课堂,教师须靠自己的丰富知识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影响学生,教师须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成为学生榜样。
③、在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分组讨论,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交流技能的提高,因为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需要高度的控臸力和忍耐力。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伟大的转折》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阿毛在1977”的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首先想到阿毛当时17岁,和学生是同龄人,他的遭遇会让他们深深的同情,会主动思考“他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我考虑到阿毛的命运实际上是中国当时一代人命运的“缩影”,不违背历史。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阿毛的故事后,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一:“文革”结束后,阿毛最盼望的是什么?问题二:请同学们帮阿毛明辨是非“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个方针正确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三:困扰阿毛的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你帮他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阿毛的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毛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阿毛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阿毛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其三: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如讲民主和法臸建设的加强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哪些与你有关的法律?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主法臸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臸建设的发展等问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教学中的最大感受。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带着这一问题,我将不断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介绍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我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中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学习重点。这一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的四个探究小组,指导学生积极开展与各小组主题相关的调查访问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资料,抓住改革前的“单调”“限制”等关键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充分感受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单一,同时展示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改革成果的深刻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奋发图强,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努力奋斗。
对于本课的难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公费医疗”让学生了解“铁饭碗”与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感受历史。通过课前投入、分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次是同课异构,在听完其他两位教师的课后觉得有些地方的设置还可以更好,如在新旧四大件对比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各自代表不同的物件,然后陈述自己的变迁史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此文转自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第六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难忘九一八》
根据学校的安排去本市一所乡镇中学送教,而且要求讲初二的《难忘九一八》,说心里话,我有些诚惶诚恐的,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上课前,因为自己目前教一年级的课程,没有多媒体,课前准备也不是十分充分。当我走上讲台前,看到11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时,一切杂念都抛之夭夭。一节课下来我顿感轻松,之前我所作的努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虽不能说成功,但个人认为在这一课里,深深地体验到了一些理念的内涵和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我得好好反思一下。
上课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并且尽量降低教学难度,力求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抓住课堂上随时出现的资源,体现生成性教学。我先抓住“难忘”这一词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日子?”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出“九一八”也是一个值得中华儿女尤其是东北人民难忘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是中华民族被严重侵犯的灾难,所以难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其中预设了两个问题“日军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阶层的反应”,以加深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的体会,然后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反思:这一过程中,个别问题预设语言不够精炼,导致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学生主体地位没有显现出来。
关于西安事变,我首先提醒学生,侵占中国是日本的国策,仅仅占领东北能够满足日本的贪婪。然后引出日军制造华北事变,不断扩大侵略的史实,交代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对于西安事变的过程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自行了解,重点体会张学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归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然后讨论杀蒋还是放蒋。在讨论中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共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决策,最后得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反思:这一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由于备课上的不足,
语言,态度和情感的感染略显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材料,使课堂局限于课本,显得有些单调和呆板,而且感觉由于没有课件,也影响了课堂的生动性。其次,讨论“杀蒋还是放蒋”的环节,学生讨论的气氛很活跃,自己也能深入其中参与讨论,但是,当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的时候,不仅不能够及时作出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没能够具体的全面的剖析当时国内外各界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表述;此外张学良的一切以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安危的精神品质也没能够得到进一步升华,真是遗憾之极。
讲完这节课已有几天了,经过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感触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秉承得失,继续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再是形式上的学习,而是要切实落实到教学当中,同时要多读书,不断丰富知识,争取节节是精品,堂堂有收获。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