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听音乐,通俗甚至低俗的居多,但极少听音响和耳机了。
通常的我听音乐的场景是:
- 汽车CD 里U盘存了几年没更新的某几个歌手的MP3
- 客厅电视+小米机顶盒3+ 百灵达音箱的中国新歌声
- 偶尔觉得路边店里传来的背景音乐不错,回家后搜索手机网易云音乐翻出来再听一遍,用的也许是手机外放。
- youtube里的排名前100的音乐,不知道怎么回事,风尚从说唱都转雷鬼了,都不太喜欢。
- 出差较多,飞机上用降噪耳机随便听些音乐。
- 云南民歌,老司机帮帮我,然后听了看跟帖评论。
回想起听音响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自从不小心自以为搞明白几个基本概念之后,就很少关注音响和耳机,以致于收到德生耳机准备去耳机大家谈搜索下帖子,居然发现ID从贵宾已经降级到未激活用户了。至于探讨音响和发帖,更是失去了兴趣,国外发烧友至少还分主观客观两派,中国的音响圈发烧友,从很久之前到现在,大都是类似中医粉和反转性质的主观派,所以,很少有沟通的兴致了。
这几个自以为搞明白了的基本概念是(关于音箱)
- 一个好的音箱,应该是在消音室自由场测试中有平坦宽阔曲线,低失真,阻尼大/瞬态良好的准确的箱子,简单说,就是监听箱。
- 但你买了监听箱,日常使用并不能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你的听音环境与消声室差的越远,那么你能获得真实声音的几率越小。音箱环境对声音传播做出的改变之大,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这还没考虑你的音源的混音和录制是不是准确的。
- 音箱的价格和音箱的性能不是一回事,便宜的价格做不出好的音箱,但天价的音箱也不都是为了性能,也许是批量小,也许是溢价高,也许是愿打愿挨。或者,它本来就是这个价格,在中餐馆吃一碗青菜一碗饭1000元人民币,保养一次凯美瑞12000元的北欧,2万一个的真力,本身就是个非常合理的价格。
- 所以,你买到这对期望已久的箱子,满怀喜欢放到家里开始欣赏时候,实际上,那声音和你在别人家里,在剧院里,在音乐棚里,在商店的试音间里,都不一样,而且差异还很大。你真正要做的是,赶紧在房产兴邦实业误国的良辰美景中,买下一套大房子,多多铺满地毯和沙发,多吸点声音,另外记得,沙发最好是布艺的。
另外几个自以为搞明白了的基本概念是 (关于耳机)
- 耳机和音箱完全是两码事 (这似乎是p话,和没说一样)
- 好的耳机应该是在你鼓膜位置放一个mic,这个mic测量到的耳机频响曲线,和在消音室放同样一个脑袋mic模型,然后听平直频响的监听箱的曲线是接近的。简单说,耳机应该以获得监听音箱感受为目标。耳机的标杆应该是音箱,而不是音箱靠耳机来调教。
- 经常有人认为几百的耳机可以获得几千音箱的效果,几千元的耳机,可以获得上万几万音箱的效果,觉得耳机除了“头中效应”之外的缺点外,是小钱办大事的好买卖,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准确点的音箱在满是沙发的房间里,应该是比几万的耳机更准确,更真实。具体原因:
1)音箱的设计和测试是有真理和大法的,即你在自由场某一点达成准确频响就好了(当然有瞬态,失真等其他指标),至于你长的是猪耳朵还是人耳朵,到达鼓膜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因为人脑已经转换过了,就如同你眼睛的成像是倒像,但你感觉世界是颠倒的么?那么真实平坦声音传到你的鼓膜,有多少改变? 业界有个耳传导函数,当然是基于平均形状的耳朵的,举个参数例子,平坦声音传到鼓膜,在3khz上可以因为耳廓的谐振,声音有12db的增加。所以音箱可以不顾你耳朵长什么样,但耳机不可以,特别是入耳式的,你没了那3kHz的共振,那就是少了那10多db的中音,你还得耳机自己合成出一个什么共振频率出来,来弥补这个耳廓共振的丢失。看着是玄乎,其实有的耳机厂正是这么做的。
- 音箱可以通过多单元组合,通过分频器设计来获得平坦特性,而耳机,特别是单个单元的耳机,一个振膜要平摊覆盖所有频段,测试证明没有明显峰谷是不可能,这不单500块耳机做不到,2000元的耳机也做不到,20000元的耳机也做不到,再加10万元的耳放也做不到,但一个几千元的音箱可以做到。
- 耳放的频响平直性,瞬态,内阻,失真度,在整个耳机系统中的权重是微不足道的,就如同我以前说的一样,你是想换一副碳纤维的鞋带,来和猎豹来比谁跑的快,那鞋带不是瓶颈,另外那种所谓高阻难驱动,也不想辩驳了,你有足够灵敏度和音压就可以了,对AMP来说,低阻比高阻更难驱动,这是常识。
- 但是不是听耳机时鼓膜收到声音,和听音响时候鼓膜收到的声音是一样的,人耳就觉得最愉悦了呢?其实不然,哈曼的试验证明,200hz后,耳机多给个5db低音增益大多数人感觉更真实美妙,所以耳鼓测得的曲线应该是这样了,原因可能音箱是人整体受到了空气振动,而听耳机只有耳朵
- 至于瞬态测试,失真度测试,包括脉冲以及方波测试,都是非常容易看出道道的曲线,就不展开了。
这样我可以胡乱谈谈德生的草根耳机和我的几付其他耳机了:
首先说BOSE QC35
- 我的老掉牙的HD600 当时 2400元,不便宜,我的bose QC 35 2880元,看价格标签还是不便宜,可手贱查了下资料,光BOSE 35名下, 我看了就包含了16项自己的专利,我还一项项输入到美国专利局是查看了,看了一半,就感觉不贵了,岂止不贵,简直太便宜了,这么多聪明美国人的智慧,我2880元就买到了。我2880元还买到了什么?
1)无线方便,有线耳机的线再柔软,能比没线更软么?蓝牙不是音质瓶颈,不再多说了
2)相当清澈均衡,又有力气的声音,HD600一开放,低音没了,QC35一封闭,再加上电路一主动均衡,低端就一条直线,慢慢上去5db,低音补偿的真好,刚好符合哈曼曲线,耳机需要补偿,不是靠煲耳朵,加耳放,是得实实在在去改变那曲线,我说QC35比HD600要好听的多,更接近音箱,你信么?不管你信不是,反正我是信了
3)舒适,BOSE的310g还舒适?HD600是260g, 德生草根是180g ,QC35是最重的,但却也是最舒适的,因为其耳垫材料,压力,头梁的设计,已经是优化过了,所以带在脑袋上很长时间都不会有不适,而HD600的天鹅绒耳罩硬度高,窄,不如bose舒适。
4)主动消噪,宇宙第一的水平,环境噪声也是干扰,对原音也是失真,你同意么?
然后是德生草根耳机
- 原谅我又胡思乱想了,说明书上写“德生监制”,这点挺好,德生专业不是做音响耳机的,不过有一个对音响和器材见多识广的老板梁伟,选择这耳机猜想也是他的主意,我想那“德生监制”改为“梁伟选择”是不是更准确点,草根耳机应该是其他厂家ODM的?我不但关心鸡蛋,还关心下蛋的那母鸡...实在是有点八卦了。
- 没打开那耳机看单元,恐怕打开了也看不出什么?单元是不是有很多是大厂设计生产的,如丰达?如果是,那么技术品质可能比较有厘头,我觉得耳机单元应该是一项有关科学和制造技能的产品,出身也很重要。
颜值较高,不少看得到的亮点
1) 耳机腔体用木壳,会给人感觉是一种自然的,有心思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奢侈的选择,但也不排除塑料和金属,经过选择和设计后,一样是优秀的材料。BOSE的耳机是塑料的,真力的音响是铝合金的,一样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强度和稳定性都很好。
2) 耳机线足够柔软,感觉非常好,但当然最好是没有线了
3)3.5的插头,尺寸精度还可以,但应该比苹果的,深海的,bose的,三星的耳机的插头要细一点点,还好,不是粗一点点。
4)看着很有古典色彩。
5)木质包装是亮点,但也要批评下,不环保,这点木料应该可以做不少纸板了。那碎纸是用来避震的还是用来滋养木壳的?我宁愿它是用来避震的,因为我已经把这些巨量碎纸都扔了。
人机工程不足
1)虽然很轻,但是带着比较别捏
2)耳机应该有三个维度,头带可调,单元可以前后旋转,也可以上下旋转,以贴合耳廓,所有的好耳机应该符合这个基本要求,但草根耳机不知道是我脑袋问题,还是样品的问题,实际三个维度只剩下一个半,头带当然是可调的,但耳机前后旋转不可调,还好,对于我的耳廓,感觉问题不是很大,但耳机上下旋转的范围有问题,耳机单元下缘无法朝着下巴收窄,木壳被钢丝挡住了,导致我耳朵的上部压力比耳垂部分大,这种起翘的感觉很不适应,试图想折一下钢丝,也无法下手,那个六角螺丝不是2mm公制的?这是我其他两个头戴耳机完全没有的问题,所以也是草根耳机最轻,但我戴着无法集中心思容易胡思乱想的原因,草根耳机的舒适性,应该可以有改进的余地。
3)耳机不是压耳的,也不是包耳的,是半压耳半包耳的?这个不算问题。
然后就是音质了
- 音质很难用语言评价,但我个人体会,相对于房间摆满沙发的音箱做对比,100分做满分,那么 QC35 应该是90分, HD600应该是80分,而草根耳机应该是75分。这几分的差异,在于QC35几乎没有音染(感觉音乐里没什么东西是凭空多出来的,BOSE的音箱也是如此?), HD600有可闻的音染,你知道在听一副HD600的耳机,而草根的音色和音域是非常接近HD600的,也许就是按照深海的系列来调教的? 但好像音域中又比深海多了些什么东西,且清晰度也比HD600要差些。如果要想获得类似HD600的音质,草根是个选择,但谈到其他评论文章中草根能打败其他高价耳机,或者各有胜负,我是不同意的。
对草根耳机和耳机选择的总结:
- 草根耳机算是个值得购买的耳机(音色频响接近深海),如果的头戴支撑系统能改善,就更好了。
- 作为一个客观派,是否可以有机会看到草根的曲线能出现在innerfidelity 的数据库中呢?
- 但就我个人选择,将来我不会选择有线耳机,bose QC35是我的第一选择,主动频响均衡和无线是趋势,今后我也会为bose的品牌,bose的技术,bose的质量继续买单。
乱谈我对耳机、音箱的感受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