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职场文书 onFebruary 03, 2014
篇一: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三则
老实说,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依然“新瓶装旧酒”,高呼“素质教育”、“新课改”,骨子里实践中仍奉行“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是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真实写照。
通过接触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大家不愿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联系教学、结合学生、围绕学科、根据实际来进行探索改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提高素质,钻研教学,成功扮演好自己作为先进理论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开拓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的四种角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诚请不吝指导。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为例,展示教学的全过程。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知耻自爱自尊自强尊重他人赢得尊严
个体尊严国之兴衰责无旁贷
保护他尊欣赏他人
本节课的目标主要围绕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展开,首先,为什么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孟子的话,童第周的故事);其次,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再次,一要有自尊,知耻自爱,自尊自强,二要尊重他人,保护他人自尊心不受伤害,从内心接纳他人;最后,个人尊严,我们还要为国家、民族争光添彩,国之荣辱,我辈有责。
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篇二:初中七年级新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通过这几年的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3、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4、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篇三: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担任七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这半期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期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多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里的学生高子龙就是这样的,他聪明好动,脑子转的可快,有时候我刚把题打出来他就知道结果了。可是他就是不细心,考试做题很快就是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但是他们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对于这类学生我就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回答问题时也多叫他们起来回答,这样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就稍微集中些了。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比如我的学生何文涛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的基础很不好,上学期在班上的成绩几乎都是倒数了。这学期来了我能感觉到他想用心学了,于是我上课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多提问他,课堂演板时也多叫他来完成。这样做就是让他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我觉得这样还是有效果的,他的成绩在一点点进步,以前不交作业的情况没了,整个人上课的精神状态也很好。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值得推广。我在班上跟学生们说主要是抓基础,至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要做到每题过关。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可是时俊青和罗舒文两位同学却能坚持下来。两个人是同桌互相比着学,她们专门准备个本子把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全都做了一遍,而且对于上课老师讲的各种题型都记录下来。她们的本上对于每道题几乎都有说明,这样的题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思考角度等等,非常详细。难怪每次考试两人都是班上的前几名,我就把他们的方法在班上推广,希望一些追求上进的同学也能做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但是我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困惑,因为我学的不是政治专业,所以对整个教材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而且老是有学生抄作业现象,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对于一些有严重偏科现在的学生,尽管我也找过他们谈话,可是这类学生就直接告诉我,老师我不喜欢政治,我学不会啊。我真是不晓得该怎么办,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探索到好的办法吧。
半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期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四: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一、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
1.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综政治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38题,针对的是今年抗旱保粮的重大时事背景,考查水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经济知识和经济规律,如价格与价值,价值规律与市场竞争,国家职能和哲学上的有关观点等等,这不仅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综合,而且我觉得今年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更加注重体现文科综合。如在38题(1)(2)问的答案中,体现了政治和地理综合;而39题是从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切入引出了贸易全球化,其中,(5)和(6)问无论是试题的设问还是答案的设置都体现了政史综合,(6)问还在一道题里实现了学科内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
2.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全国卷(一)虽不是旧教材的最后一年,但高一已使用了新课程。如38题(3)问政治常识题采用了高一政治生活新教材的观点作答,如"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这些观点在旧教材里没有原话,但新教材里都有。还有39题(7)问也是高一经济生活新教材专门讲的内容,还有39题(6)问的也是新教材中增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
3.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试题帮助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素质性的要求。如38题(2)问水资源的利用和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39题(7)问分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务是发展"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如24,27题注重了对经济知识应用,25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4.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和往年一样,试题仍注重落实教材的主干知识并联系重点时政知识。
全国卷的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12道选择题覆盖了12个重点和热点。其中:经济常识五道题:包括24题、25题是经济知识应用和计算,26题是个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7题是经济知识应用计算,考查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运用,35题通过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考查我们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是四道题:从28题开始,通过金融危机考查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29题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灾难和进步的关系。30题就小岗村致富路的探索考查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1题是就三农问题的解决来考查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常识三道题:分别是32题通过金融危机考查了对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的应用;33题通过抗震救灾考查国家的立法工作,对国家主席地位和职位的理解;34题考查多党合作制度主干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失误: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选择题第11题,问“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考生的失误率在60%以上。第39题(2)“试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得分率不足1/3,失误也在60%以上。究其原因,概因考生大部分根本不理解“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此题即使用反向思维来解答,也能够很快排除其他选项,因为题目所给的其他选项不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这只能说明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还有第38题,以“两个务必”为背景,辨析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两种不同认识。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观点就是错误的,认为“在现代,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是落后的”等等,或者将哲学观点列上一些,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第41题(4),问题非常直接、直白:“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甚至许多教师都认为此问不像高考试题,认为难以考查出考生的水平等等。但评卷结果出乎意料,考生得分率仅有不足1/3。许多考生离开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大抄试题材料。这只能说明考生不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者是知道但不理解,因此,难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失误二:思维能力不强
表现在一是审题不清,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和要点;二是答题思维混乱,层次不清。审题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问题之前认真、仔细、准确、完整地把握题目要求的能力。而答非所问现象的大量存在,首先说明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第38题要求考生“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但许多考生离开了“党”的建设这一主题,大谈“政务”建设,“人大”加强立法建设,等等;在第(2)问,则有许多考生离开了对“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的分析,答共产党如何艰苦奋斗取得了胜利。答第41题(3)“城市化的意义”时,只将“十六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答上,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说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能力都不强。另外,答题时无层次、缺乏条理也是常见现象。高考阅卷固然是“踩点”给分,但如果层次不好,条理不清楚,“点”何以能答上?能答全?
失误三: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但考生却不这样理解。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答案或者抄题目材料,或者空话连篇、口号连篇。许多考生对此都很委屈,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多功夫来学习政治课,而且对于理论知识都能“倒背如流”,为什么答题时却答不好呢?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三今后教学的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1.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不能够背诵记忆,必须理解记忆,是教学中特别需要强调的。从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看,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即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做支撑。因为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并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对基本知识的内涵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深层分析、比较分析。须明确,教材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背景对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换了背景和角度该如何把握?在教学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从知识内容看,除了把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外(大多数考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对教材知识延伸的隐性知识,即所谓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重点把握;还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需要重视。几年来文科综合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已经远远不局限于政治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了,也涉及到文学、美学、甚至艺术等多个领域。诗词歌赋皆可入题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也使学科广度加宽。当然,这些知识的选取都是与政治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另外,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术领域的新认识、新见解(基于中学学科内容的拓展或延伸)等都要有所注意。上述分析旨在说明:不能狭义地理解学科基础知识。
2.通过适当的解题训练,增强思维能力。从高考要求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练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通过解答试题的训练,增强思维能力。当然不能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选择一些好题,放大考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要研究这些题目的命题思路、思维价值、知识要求等等。这样,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可以理解为是“实际联系理论”。其不同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强调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而“实际联系理论”则主要强调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运用理论。从具体操作看,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能作到全面、透彻,因此,理论所联系的实际问题应该是被拆解开、被分解了的实际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片段;而在“实际联系理论”的过程中,实际就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此时学生必须将学科理论体系打破,根据问题情境的展开情况,根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重新筛选、整合理论知识,建构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框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问题的发生有大有小,但都是具体的。因此,高考试题的设计也一定是从微观切入题目。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了理论,知道了实际,还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来锻炼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篇五: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上期,政治教研组开展了听课活动,我指教了初一政治《学习—成才的阶梯》这一课,现在我就对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来反思一下教学情况。
一、在备课方面。我一直严格认真地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仔细教参,认真钻研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分析学生的实际(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做到在组织教学时胸有成竹。
二、在课堂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同时也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实际,采取读、讲、练、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这节课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不足:
1、分组简单机械
我所分的小组是按前后桌8个人一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2、讨论流于形式,过于简单
讨论流于形式过于简单是目前小组合作教学较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
讨论变成“闲聊”。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
3、教师缺乏理性点拨。
如我在执教教学课本50页材料以后问学生你读过那些好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一内容时,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4、学生参与不均
凡是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回答的现象多。我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我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重难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尽可能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实生活问题,回顾这这节课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值得我进行深刻地反思。
总之,在初一思品课教学中,教学应该改变原来枯燥的政治说教,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
老实说,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依然“新瓶装旧酒”,高呼“素质教育”、“新课改”,骨子里实践中仍奉行“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是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真实写照。
通过接触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大家不愿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联系教学、结合学生、围绕学科、根据实际来进行探索改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提高素质,钻研教学,成功扮演好自己作为先进理论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开拓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的四种角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诚请不吝指导。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为例,展示教学的全过程。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知耻自爱自尊自强尊重他人赢得尊严
个体尊严国之兴衰责无旁贷
保护他尊欣赏他人
本节课的目标主要围绕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展开,首先,为什么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孟子的话,童第周的故事);其次,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再次,一要有自尊,知耻自爱,自尊自强,二要尊重他人,保护他人自尊心不受伤害,从内心接纳他人;最后,个人尊严,我们还要为国家、民族争光添彩,国之荣辱,我辈有责。
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篇二:初中七年级新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通过这几年的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3、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4、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篇三: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担任七年级政治教学工作这半期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期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多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里的学生高子龙就是这样的,他聪明好动,脑子转的可快,有时候我刚把题打出来他就知道结果了。可是他就是不细心,考试做题很快就是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但是他们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对于这类学生我就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回答问题时也多叫他们起来回答,这样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就稍微集中些了。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比如我的学生何文涛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的基础很不好,上学期在班上的成绩几乎都是倒数了。这学期来了我能感觉到他想用心学了,于是我上课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多提问他,课堂演板时也多叫他来完成。这样做就是让他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我觉得这样还是有效果的,他的成绩在一点点进步,以前不交作业的情况没了,整个人上课的精神状态也很好。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值得推广。我在班上跟学生们说主要是抓基础,至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要做到每题过关。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可是时俊青和罗舒文两位同学却能坚持下来。两个人是同桌互相比着学,她们专门准备个本子把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全都做了一遍,而且对于上课老师讲的各种题型都记录下来。她们的本上对于每道题几乎都有说明,这样的题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思考角度等等,非常详细。难怪每次考试两人都是班上的前几名,我就把他们的方法在班上推广,希望一些追求上进的同学也能做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但是我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困惑,因为我学的不是政治专业,所以对整个教材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而且老是有学生抄作业现象,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对于一些有严重偏科现在的学生,尽管我也找过他们谈话,可是这类学生就直接告诉我,老师我不喜欢政治,我学不会啊。我真是不晓得该怎么办,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探索到好的办法吧。
半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期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四: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一、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
1.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综政治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38题,针对的是今年抗旱保粮的重大时事背景,考查水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经济知识和经济规律,如价格与价值,价值规律与市场竞争,国家职能和哲学上的有关观点等等,这不仅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综合,而且我觉得今年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更加注重体现文科综合。如在38题(1)(2)问的答案中,体现了政治和地理综合;而39题是从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切入引出了贸易全球化,其中,(5)和(6)问无论是试题的设问还是答案的设置都体现了政史综合,(6)问还在一道题里实现了学科内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
2.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全国卷(一)虽不是旧教材的最后一年,但高一已使用了新课程。如38题(3)问政治常识题采用了高一政治生活新教材的观点作答,如"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这些观点在旧教材里没有原话,但新教材里都有。还有39题(7)问也是高一经济生活新教材专门讲的内容,还有39题(6)问的也是新教材中增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
3.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试题帮助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素质性的要求。如38题(2)问水资源的利用和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39题(7)问分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务是发展"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如24,27题注重了对经济知识应用,25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4.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和往年一样,试题仍注重落实教材的主干知识并联系重点时政知识。
全国卷的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12道选择题覆盖了12个重点和热点。其中:经济常识五道题:包括24题、25题是经济知识应用和计算,26题是个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7题是经济知识应用计算,考查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运用,35题通过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考查我们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是四道题:从28题开始,通过金融危机考查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29题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灾难和进步的关系。30题就小岗村致富路的探索考查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1题是就三农问题的解决来考查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常识三道题:分别是32题通过金融危机考查了对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的应用;33题通过抗震救灾考查国家的立法工作,对国家主席地位和职位的理解;34题考查多党合作制度主干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失误: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选择题第11题,问“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考生的失误率在60%以上。第39题(2)“试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得分率不足1/3,失误也在60%以上。究其原因,概因考生大部分根本不理解“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此题即使用反向思维来解答,也能够很快排除其他选项,因为题目所给的其他选项不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这只能说明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还有第38题,以“两个务必”为背景,辨析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两种不同认识。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观点就是错误的,认为“在现代,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是落后的”等等,或者将哲学观点列上一些,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第41题(4),问题非常直接、直白:“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甚至许多教师都认为此问不像高考试题,认为难以考查出考生的水平等等。但评卷结果出乎意料,考生得分率仅有不足1/3。许多考生离开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大抄试题材料。这只能说明考生不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者是知道但不理解,因此,难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失误二:思维能力不强
表现在一是审题不清,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和要点;二是答题思维混乱,层次不清。审题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问题之前认真、仔细、准确、完整地把握题目要求的能力。而答非所问现象的大量存在,首先说明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第38题要求考生“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但许多考生离开了“党”的建设这一主题,大谈“政务”建设,“人大”加强立法建设,等等;在第(2)问,则有许多考生离开了对“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的分析,答共产党如何艰苦奋斗取得了胜利。答第41题(3)“城市化的意义”时,只将“十六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答上,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说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能力都不强。另外,答题时无层次、缺乏条理也是常见现象。高考阅卷固然是“踩点”给分,但如果层次不好,条理不清楚,“点”何以能答上?能答全?
失误三: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但考生却不这样理解。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答案或者抄题目材料,或者空话连篇、口号连篇。许多考生对此都很委屈,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多功夫来学习政治课,而且对于理论知识都能“倒背如流”,为什么答题时却答不好呢?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三今后教学的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1.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不能够背诵记忆,必须理解记忆,是教学中特别需要强调的。从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看,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即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做支撑。因为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并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对基本知识的内涵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深层分析、比较分析。须明确,教材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背景对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换了背景和角度该如何把握?在教学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从知识内容看,除了把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外(大多数考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对教材知识延伸的隐性知识,即所谓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重点把握;还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需要重视。几年来文科综合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已经远远不局限于政治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了,也涉及到文学、美学、甚至艺术等多个领域。诗词歌赋皆可入题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也使学科广度加宽。当然,这些知识的选取都是与政治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另外,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术领域的新认识、新见解(基于中学学科内容的拓展或延伸)等都要有所注意。上述分析旨在说明:不能狭义地理解学科基础知识。
2.通过适当的解题训练,增强思维能力。从高考要求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练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通过解答试题的训练,增强思维能力。当然不能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选择一些好题,放大考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要研究这些题目的命题思路、思维价值、知识要求等等。这样,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可以理解为是“实际联系理论”。其不同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强调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而“实际联系理论”则主要强调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运用理论。从具体操作看,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能作到全面、透彻,因此,理论所联系的实际问题应该是被拆解开、被分解了的实际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片段;而在“实际联系理论”的过程中,实际就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此时学生必须将学科理论体系打破,根据问题情境的展开情况,根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重新筛选、整合理论知识,建构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框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问题的发生有大有小,但都是具体的。因此,高考试题的设计也一定是从微观切入题目。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了理论,知道了实际,还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来锻炼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篇五: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上期,政治教研组开展了听课活动,我指教了初一政治《学习—成才的阶梯》这一课,现在我就对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来反思一下教学情况。
一、在备课方面。我一直严格认真地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仔细教参,认真钻研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分析学生的实际(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做到在组织教学时胸有成竹。
二、在课堂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同时也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实际,采取读、讲、练、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这节课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不足:
1、分组简单机械
我所分的小组是按前后桌8个人一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2、讨论流于形式,过于简单
讨论流于形式过于简单是目前小组合作教学较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
讨论变成“闲聊”。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
3、教师缺乏理性点拨。
如我在执教教学课本50页材料以后问学生你读过那些好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一内容时,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4、学生参与不均
凡是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回答的现象多。我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我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重难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尽可能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实生活问题,回顾这这节课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值得我进行深刻地反思。
总之,在初一思品课教学中,教学应该改变原来枯燥的政治说教,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
七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