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李存芬是嘉禾乡联合村半山寨村民小组村民,今年32岁。她,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热情善良,不怕苦,不怕累,身体力行,用最淳朴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怀和丈夫二人孝敬老人,关爱兄妹,团结邻里,勤劳致富。在公婆眼里是好媳妇,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父母眼中是好女儿。她用她的爱心、她的善良、她的朴实,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相濡以沫 为家撑起一片蓝天
她在正值如花的年纪嫁给了丈夫,那年她19岁,丈夫一家兄弟姐妹共9人,上有年迈腿残的爷爷、公婆,而且当时婆家的经济条件不好,公公婆婆都是普通的农民,就是靠种田维持着全家生活,没有其它收入,加上两个弟弟一个在昆明读中专,一个在江城读高中。人口多,负担重,但她和丈夫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年轻的她把家里操持的井井有条,日子过得清贫却充满温暖。转眼几年间,姐姐一家搬出去住了,三弟也成家了,丈夫作为长子,他们俩毅然担负起赡养爷爷和公婆的责任。
2005年,四弟到贵州上大学,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又增加了负担。为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将2岁多的儿子交给公婆带,到戈兰滩做起了烧烤买卖,当时戈兰滩水电站正在建设,工地上工人比较多,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生意做得也小有成就,能维持家里的生活支出和四弟的学费及每个月的生活费,2007年工地上又开起了几家烧烤店,工地上的工人也少了,生意渐渐变得箫条,没办法只好关门回家。但她没有灰心,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肯吃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从那时起,她每天任劳任怨,农忙季节天不亮就起来,做好饭菜,出去干活,晚上要收拾家务到很晚才休息,毫无怨言,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如今她家还置办了不少的小产业:共种植了8亩的地膜黄瓜,已种植6年;养殖了6年的竹鼠,目前还圈养着84只;有1亩的石斛,已种植3年;有茶地6亩;山羊28只。虽然看似规模都不大,但是总体下来也够她们一家忙的了。村民们看到她家的小产业后,纷纷向她讨经,对那些有志发展种植、养殖的农民朋友,她总是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毫不保留的手把手将技术倾覆相传,同时对有困难的种植户她也不遗余力的在物资上给予支持。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全组共有10余户村民种植黄瓜、蔬菜、草莓等,并在县农科局的支持下,目前正积极筹建一个小型农贸市场,解决了农户的销路问题。
刚嫁入陶家时,公婆对她颇有微词,认为她以前娇生惯养,从没干过劳动,不会操持家务,可相处十余年来,公婆真心觉得她真是一好媳妇。自结婚以来,她一直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孝顺,老人上了岁数,有时难免话多唠叨,有时有所偏袒个别子女,有时过分要求,每当遇到这些情况,她从不和老人计较小节,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做好一个媳妇份内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一个人独自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义务,从不让亲人为家庭琐事困扰,结婚十几年来,她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家人身上,从结婚到现在,她和爷爷、公婆感情深厚,融洽相处,每当公婆有个头疼脑热,她都亲自送医照看,拿药喂药,一趟趟跑卫生室、上医院。对80多岁的爷爷更是体贴入微,倍加关心,每当爷爷想去附近的村寨走亲戚,爷爷腿脚不便,她每次都坚持接送爷爷。2013年6月爷爷患了类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浮肿,躺在床上,生活不便,她主动承担起照顾爷爷的责任,每天精心呵护,帮爷爷穿衣、洗漱、喂饭、倒尿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给爷爷换洗衣服、床单被褥,直到2014年11月爷爷过世。
真情关爱 用心温暖亲人
她不仅关心家里人,也一直关心着娘家的亲人,经常在农忙之余,回娘家关爱和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2003年7月,85岁的奶奶变得非常虚弱,大小便失禁,多次便到裤子上,一旦拉上,不仅要换洗衣服,还清洗身上的污物,为了让老人干净舒服,她经常回娘家给奶奶洗头、换衣服,力所能及的照顾奶奶,还在农闲之余,陪奶奶晒太阳,拉家常,逗奶奶开心。但奶奶的病没有好转,一年后奶奶瘫痪了,意识也不清,时好时坏,手脚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还经常把屎尿拉在床上,弄得一身脏,于是她回娘家的次数更多,尽心尽力照顾奶奶,与嫂子轮流看守奶奶,直到2005年奶奶去世。奶奶去世后,爷爷身体也很不好,今年已91岁,患有高血压,时常头晕,闹肚子,她总是尽自己所能去照看爷爷,经常给爷爷买营养品。
在对待自己的父母上,她也总是尽心尽力,有什么好吃的,总要给他们送去一份;天寒了,为他们买衣加被;农活忙了,她总是抢着帮父母干;生病了,为他们送医送药。去年11月,正当爷爷病危之际,母亲也因患甲状性肿瘤而住进了市医院,经检查母亲的肿瘤比较大,压着声带,手术后可能终身不能说话了,父亲乱了阵脚,时终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做手术,她急忙赶到医院,向医生进行详细咨询,才了解到不是终身不能说话,而是手术有可能造成这种风险,她耐心地解释给父亲,开导劝说父亲在手术单上签了字,终于顺利做了手术。她说:我想尽我微薄之力,力所能及为老人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发挥余热 真情帮助邻里
她是联合村的妇女主任,在村上,邻居的大事小事能帮的就主动上前帮忙,谁家有需要,只要能伸上手,从不吝啬自己的体力。她婶婶患脑瘤有十多年,经常昏倒,不能干劳动,而四个儿女又不在身边,帮叔叔家做了多少农活她都不记得了,每年插秧苗、打谷子、收包谷……只要有空,她都尽力去帮忙。在空闲之余,她还帮助寨子里的小夫妻照看放学回家的孩子,帮助年迈的老人理发、梳头、剪指甲。她这样发挥余热,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动着寨子里的村民。
李存芬平时还喜欢舞蹈,作为村妇女主任,每逢乡上、村上有文艺表演或是比赛,都积极组织村里的妇女参加活动,编排好节目教给大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整个联合村沉浸在祥和的氛围中。
李存芬用十余年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为妻为媳为女之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善良、热情和爱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情怀。她说:“我是普通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发自内心的去爱父母,爱公公婆婆,爱周围的所有老人。”
2016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2)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论语·学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也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警句,唐代诗人孟郊更是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
高颖军同志是我校一名教师,在基层教育战线上耕耘了二十余载。他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教育教学业绩十分突出,是教育战线上的的老黄牛。曾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在学校,他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在家里,他是一位好丈夫,好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与兄弟姊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几十年如一日,受到领导、同事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高老师的家庭比较特殊,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不幸因公去世。靠身体单薄的母亲一人养活他们兄弟姐妹三人,就是那样艰苦的条件,凭着他的勤奋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走上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高老师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他的心里:母亲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良知不仅仅要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自从2000年,年迈的老母亲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已是昏迷状态,医生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时的病情已相当严重,高老师竭尽全力的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帮助母亲穿衣、洗漱,端屎端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高老师却用行动改写了这句话,他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侍奉母亲在床前,从不让母亲因自己受委屈和伤害,毫不嫌弃,毫不厌烦的照顾着老人家。经过30多天的抢救治疗和儿子贴心的照顾使老人脱离了危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的老人已年过七旬,由于长期的操劳身体落下了多种的疾病,特别是在2008又患上了帕金森病,基本上丧失了自理能力。在老人的卧室里床头上常用的药物整齐摆放,以备老人急用。老人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应俱全,老人伸手就能取到,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邻里看见了无不夸赞,连老人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高老师每天下班就会准时回到老人身边,陪老人拉家常、谈琐事,让老人摆脱孤单和寂寞。在他的榜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哥哥、姐姐、妻子、儿子、侄儿、侄女都十分孝顺。姐姐虽然在外地,但是常牵挂着老人,逢年过节都抽空回来看望老人,使老人能享受天伦之乐。
高老师照顾老人十年有余,毫无怨言,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所有重担,总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高老师没有闲的时候,总是急匆匆的,他除了每天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好家里的里里外外,自己的儿子才2岁多,而且岳父、岳母的身体也不好,有时也需要人照顾,所有这些他都自己扛着,毕竟一家人都指望着他。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对妻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他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母亲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养演绎着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他母亲是慈祥而伟大的,与人为善,与邻里和睦相处。他更是左邻右舍尊老爱亲的楷模,我们真心希望他的母亲能跨过百岁,也衷心地祝福他们一家人幸福安康,把尊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2016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3)
王卫平,女,出生于1973年3月28日,现为复兴区市容环卫局清扫2队路检班长。1989年开始从事环卫工作至今已有26年,作为一名青年女性,本应属于穿着时髦、追求浪漫的年龄,但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操劳付出,使得她较同龄人略显显老;她穿着朴素、不爱化妆,一身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一穿就是好几年,这很难与城市女性划上等号;她干活干练、风风火火,其分管的卫生片区多次被评为先进和优秀;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次被市城管局授予“先进个人”、“十佳城市美容师”称号,并于2013年“环卫节”因事迹突出接受邯郸日报记者采访。
在婆婆的心里,她比亲闺女还亲
1996年,23岁的王卫平带着女孩的纯真与丈夫结为连理。19年来,她作为儿媳默默无闻的为这个家庭奉献着。
她的婆婆家住农村,因公公去世较早,婆婆多年来一直孤身一人。结婚后,她就把婆婆接到了城里居住。前些年,由于居住条件紧张,她就和丈夫、儿子挤在一起,为婆婆腾出了一个单间。
2005年,细心的王卫平在协助婆婆上厕所时,发现婆婆的大便中带有血丝。就提议让婆婆去医院检查检查。因害怕医药费太贵,婆婆一直说:“这点小毛病不碍事”。但是,婆婆还是拗不过她,去了医院。检验结果令人发憷——直肠癌,必须立即手术!“绝对不能拖延手术期限”。王卫平给爱人商量后,东拼西借凑齐了手术费,为婆婆做了手术。
做手术后至今,作为儿媳,她尽心侍奉着年逾八十高龄的婆婆。什么时候化疗、什么时间术后复查、什么时间吃什么药,她都牢记在心。多年来,她与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默默无闻的承担着照顾重担。手术后的婆婆身体虚弱,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全由她来做。她从不怕脏、不怕累,长年累月照料老人起居,擦洗身子、擦拭大便、为老人洗衣服、收拾家务。由于化疗,婆婆有时看什么都不顺眼、爱唠叨,王卫平依然无微不至的照料她,心平气和地安慰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每天照常为老人打洗脸洗脚水,剪手脚指甲,隔天就帮她洗头、擦身,想吃什么、需要什么都尽量满足她,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日子过得非常舒心。婆婆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儿子真的没有看错人,娶了这么个好媳妇。”
在父母的心里,她是知冷知热的好闺女
前年年底,王卫平的母亲因食道癌住进了医院,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她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母亲身旁,和母亲说话,用行动来减轻母亲的疼痛。每天早上5点,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光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母亲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七点钟又赶到单位进行清扫巡查,而下班后,她又到医院为母亲、按摩、擦拭身体……,每天直到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每天就是这样,直到母亲去年大年初五去世。
去年4月份,父亲又因脑出血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让自己的姐姐和妹妹值白班,她晚上值班,漫漫长夜里,看着父亲能够安祥的睡着,她这才感到稍有一丝的倦意,但她又不能熟睡,她还要照看着父亲输液。这一值就是10个通宵,直到老人逝世,而她却整整瘦了10斤。
在领导同事眼里,她是勤奋能干的好同志
89年来到市容环卫局,一直在一线从事清扫保洁工作,她工作积极肯干、严格要求自己、热爱环卫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没几年就担任了清扫班班长。担任班长后,她对工作认真,积极热情,敢于创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她主动上门倾听居民对街道保洁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做到从源头收集垃圾,清扫街道,减少垃圾二次污染,进一步提高了道路的卫生质量保洁水平。她针对责任区道路产生垃圾的情况,对下班期间时段和晚上门店收市时段卫生质量较差的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加强保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洁水平。环卫清扫队伍如有新成员加入,她总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她们,毫不保留。曾有人笑她:卫平,你要为自己留一手,不要教会了徒弟饿坏了师父。她说:“不要紧的,我希望每一位同事都能掌握操作的要领,搞好街道的卫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我们道路的卫生质量。她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班组成员,完成清扫保洁任务,取得明显成绩,所在地段的群众对道路卫生评价很高。
由于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领导便把她放到责任重大的路检岗位担任路检班长,她始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她负责道路的清扫保洁巡查,每天要巡查十几次,没有周末,没有星期天,每天要最早来,而最晚走的也是她。巡查的工作就是繁杂,从便道到路面,从小纸屑到建筑垃圾,从不敢放松,就是在她父母住院的日子里,她的工作也从没耽误过。一路走来,得到单位和同志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在爱人的眼里,她的肩头担当了更多责任
王卫平的爱人是复兴区卫生监督所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全区食品卫生监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一名食品监督员,他的职责就是比天还重。因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极为繁重,王卫平的爱人从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节假日更是全天候坚守工作岗位。
孩子上学谁来接送?双方老人谁来照料?吃喝拉撒谁来操持?“你就忙你的吧,家里有我呢。”王卫平毅然承担了全部的家庭重任。
儿子在市里某中学读书,因路途较远要提前出门才能按时到校,王卫平就每天早晨5:00起床做饭。
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多有自私的毛病,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爱好广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王卫平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培养他做家务和生活自理的习惯还教会孩子凡事做到心要细、勤动脑,对待任何事都要有责任心。
回想起儿子的成长,王卫平感觉很欣慰:儿子的成才都是与她和丈夫苦心营造出的浓厚家庭学习氛围有关啊。她常说:教育孩子成才,不求得到孩子的回报,但愿孩子能够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一生能够活得快乐开心就好!在儿子眼中她是一位和蔼慈祥、朴实善良的好母亲,在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2016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