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我又让学生比较“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和“回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这两句话的不同,有了前一小节的比较,很显然这一环节并不能难倒学生。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学生说“一……就……”表现出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我又顺势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接着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
篇二:《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在上《陈毅探母》一文前,我一点底也没有,因为这类讲名人的文章我总上不好,怎么办呢?忽然想起:前天晚上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读到一篇关于写陈毅的文章,何不拿来讲给学生们听呢。于是,在课文导入时,我先讲了一个关于陈毅在做市长时的故事:一天,陈毅与警卫员在外面办完事,错过了机关食堂吃饭时间,于是,就对警卫员说:我们在外面吃饭吧!二人来到一家饭店,一落座,服务员就上来招呼。小朋友猜陈毅他们吃什么了?(一番猜测后),我继续讲,陈毅说:要两碗阳春面,多加辣椒。(学生一片诧异)于是,服务员一声吆喝:好了,两碗“一十”阳春面,不一会儿,两碗热气腾腾地、满满地阳春面端上来了。不一会儿,店里来了两位老汉,也来吃阳春面,只听见服务员又一生吆喝:两碗“十一”阳春面,不一会儿,端上来两碗清汤面,没几根面条,陈毅看不过去,就让服务员过来说清情况。原来,这个“一十”是“干”字,就是干部来了,要好好招待,而“十一”是“土”字,即土巴拉子来了,可以少放一点,份量缺短,陈毅听了,十分生气,让该店老板出来,并告诫他:无论干部还是老百姓,都要一样看待,做到官民无欺。老板和服务员听了都低下了头……故事讲完了,可学生个个意犹未尽,原本几个调皮捣蛋鬼也聚精会神地听着,从这个导入中看,我认为:学生的注意力被一下子集中起来了,积极投入课文的学习中去,迫切想了解课文中讲了陈毅的什么事,让学生自主产生学的愿望。其次,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陈毅——不管是对自己母亲还是对老百姓他都一样对待,让名人起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篇三:《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在精讲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黑板,让学生比较“陈毅知道后,赶回故乡看望”和“陈毅知道后,回到故乡看望”这两句话的不同。学生回答,一句话中有“赶”,一句话中没有,然后我在顺势提问:那句话更好一些呢?学生齐声回答第一句。我又顺势提问,为什么?从“赶”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能说出陈毅很着急,也能体会出陈毅元帅迫切想见到母亲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隐埋于文字中的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对之后的深入、细化地感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我又让学生比较“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和“回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这两句话的不同,有了前一小节的比较,很显然这一环节并不能难倒学生。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学生说“一……就……”表现出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我又顺势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接着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
篇四:《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但是以现在孩子的情感经验,很难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因而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去读熟课文,在读中感悟,先体会体会文章的情与理,这是预习作业。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了陈毅元帅的生平,让学生知道他是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十大元帅之一,是个很伟大的人物,然后以范读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精讲第一自然段时,我在范读时故意漏掉“赶”字,学生立刻产生了质疑,然后我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赶”这个字不能少?从“赶”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能说出陈毅很着急,也能体会出陈毅元帅迫切想见到母亲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隐埋于文字中的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对之后的深入地感知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第二节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在接下来的文章讲解过程中,我打破了逐字逐句讲解的固有方式,放手让学生们自主感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当老师的教学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兴奋,说的答案很深刻。比如有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住这几个关键点:(1)让学生先演演“一……就……”,请了几组,最后大家一致推荐动作快的那组,再让学生说说,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2)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形,再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事情也是可以同时做的?学生马上就知道“我一边走路,一边背诵课文”是可以的,而“一边说话,一边唱歌”是不行的。
从而让学生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这两个词说话,既抓住了关键,又拓展了思维,这样指导造句易懂、会用,学生学得较扎实。
篇五:《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上,课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无声的榜样,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则是有声的榜样。教师只有真正地在表情达意方面树起一把标尺,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作示范,学生才会逐步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陈毅探母》一文时,我觉得陈毅的年代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久远的,因此在介绍陈毅其人的时候我采用的是介绍的方法,并且把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教育学生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突破重难点时,考虑到本文是以对话来表达陈毅对母亲的感情的,因此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抓住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种感情。我通过范读陈毅和母亲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读母亲的话,我抓住“也……还……”,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委婉的谢意;读陈毅的话时则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抓住“别这么说”、“不知道”、“多少次”、“应该”等词,体会出母亲的养育之情,感受到陈毅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通过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情感。接下来,我又通过和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我做母亲,学生做陈毅,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母子之情,感受陈毅元帅的真诚的孝心和博大的情怀。最后我通过朗读欣赏的方式,播放课文配乐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欣赏,让学生选择文中哪些语言最感人,找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让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的母子真情感染学生。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