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职场文书 onJanuary 17, 2014
篇一: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气体制取方法,在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后,课进一步提问:制取氢气采用的启普发生器我们如何用简易装置来代替?学生往往可以设计出不少简易装置;在气体CO2的除杂问题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1)H2中混有CO2应如何去处?2)HCl中有CO2是否可用同样的方法?为什么?3)HCl中有CO2应该怎么办?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需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物质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但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报告的一部分,理解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准确地表达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并正确地挑选二个2000毫升的量筒、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和肥皂水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实验试题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它考核到药品的取用(51题1)、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50题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51题3)、运用简单的装置与方法制取某些气体(48题4、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分离(49题3)等,从而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否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新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考试占了近50%。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实验教学时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比较欠缺的环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必要的演示实验以外,尽量增加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篇二:化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自己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通过教学反思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目前新课程正在全国各地蓬勃进行。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本文以“元素周期律”实际教学为例,就教学反思谈些看法。
一、做好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提高教学分析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应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本节课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根据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若能经过这种教学前的反思,那么形成的教学方案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三维目标方面有这样的设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其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二、及时抓好教学中的调控性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调控性反思就是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本节课中,在完成活动探究的表格内容后,要求学生对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需要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应对。但是刚开始学生反应并不积极并且思维仅局限于对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不停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使学生充分挖掘表中各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进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通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对于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规律自我总结和归纳,从而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初探,然后引申得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这个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此环节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在观察图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过快得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得到结论,没能充分认识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图形特征,节奏过快。这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图表是整理数据、发现其中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环节教学中,由已知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推导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过程中,对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尝试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学会比较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这个环节较好的穿插了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接受的比较自然。但在教学过程当中,较多的采用教师讲解授课的方式,没能让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这段教学处理上,如果让学生在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元素的性质等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其自行分析得出结论,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历史回眸环节中,让学生了解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漫长的过程,创设情景,以史为鉴,让学生接受了化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德育。课后习题应可能丰富些,这对于巩固这堂的知识点非常有帮助。
进行全面的反思是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也意味着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篇三: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篇四:高中化学年轻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年轻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同样,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个几十个不同的疑问,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年轻教师应进行深刻反思,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年轻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
篇五:化学教学反思
通过二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习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气体制取方法,在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后,课进一步提问:制取氢气采用的启普发生器我们如何用简易装置来代替?学生往往可以设计出不少简易装置;在气体CO2的除杂问题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1)H2中混有CO2应如何去处?2)HCl中有CO2是否可用同样的方法?为什么?3)HCl中有CO2应该怎么办?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需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物质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但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报告的一部分,理解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准确地表达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并正确地挑选二个2000毫升的量筒、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和肥皂水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实验试题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它考核到药品的取用(51题1)、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50题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51题3)、运用简单的装置与方法制取某些气体(48题4、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分离(49题3)等,从而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否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新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考试占了近50%。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实验教学时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比较欠缺的环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必要的演示实验以外,尽量增加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篇二:化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自己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通过教学反思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目前新课程正在全国各地蓬勃进行。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本文以“元素周期律”实际教学为例,就教学反思谈些看法。
一、做好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提高教学分析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应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本节课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根据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若能经过这种教学前的反思,那么形成的教学方案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三维目标方面有这样的设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其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二、及时抓好教学中的调控性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调控性反思就是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本节课中,在完成活动探究的表格内容后,要求学生对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需要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应对。但是刚开始学生反应并不积极并且思维仅局限于对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不停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使学生充分挖掘表中各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进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通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对于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规律自我总结和归纳,从而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初探,然后引申得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这个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此环节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在观察图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过快得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得到结论,没能充分认识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图形特征,节奏过快。这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图表是整理数据、发现其中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环节教学中,由已知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推导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过程中,对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尝试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学会比较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这个环节较好的穿插了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接受的比较自然。但在教学过程当中,较多的采用教师讲解授课的方式,没能让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这段教学处理上,如果让学生在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元素的性质等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其自行分析得出结论,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历史回眸环节中,让学生了解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漫长的过程,创设情景,以史为鉴,让学生接受了化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德育。课后习题应可能丰富些,这对于巩固这堂的知识点非常有帮助。
进行全面的反思是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也意味着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篇三: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篇四:高中化学年轻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年轻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同样,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个几十个不同的疑问,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年轻教师应进行深刻反思,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年轻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
篇五:化学教学反思
通过二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习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