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答辩开场白
尊敬的评审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是xxx的学生,我叫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西安老旧社区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本论文是在xxx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由衷的感谢他在近一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十分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下面,我将从论文的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论文有待完善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做如下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一、论文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我的论文题目是《西安老旧社区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属于自选课题。选此题目的缘由,是因为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受市政府委托,于20xx年对我市莲湖区老旧社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草阳小区”作为试点,编制了改造实施方案。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了全过程。在开展工作中,我考虑的问题大多为技术层面,如 如何确定小区的改造范围、如何保证小区的改造质量、如何提高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等。通过两年的MPA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在选取“老旧社区改造”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后,认识到“社区的整治”不仅仅是一项具体工程,更涵盖了民生、环保、节能、群众意愿、公共管理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xxx老师的指引下,将研究思路提升到国际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并展开相应的研究。
这一选题有何意义?简单而言,老旧社区作为一定时代的建筑留存,有其使用的陈旧性,以及使用功能的落后性,但相关配套较为完善,也远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大规模的拆迁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被拆迁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小区多年形成邻里关系的破坏。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利用“有机更新”这一理论,从技术层面上,微观研究“草阳小区”的更新内容,提出更新的思路及目标,并进行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评估,分析出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终归纳出“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模式,即:保留—延续—利用—融合。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社区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老旧社区如何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的使用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如何不使住宅成为“空心楼”和“无人房”?即建筑自身利用的可持续;二是社区形成年代不同,自身条件也各不相同,如何将不同社区进行分类,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更新?也即如何形成不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社区更新发展的资金来源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投入,也不可能由居民负担,如何利用市场这一有效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运作机制。针对以上问题,在本文第五章宏观研究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有机更新”理论最早由中国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的。至此,我国大多数在旧城改造中引入这一提法,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目前实践经验已较为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完备。因此,笔者并没有从技术理论方面过多的进行论述,而是以“草阳小区”这一实例进行分析,以具体更新事项加以验证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虽无新的理论观点,但提供了新的调研资料,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思维方式,为“老旧社区有机更新”增加了更直观的说服力。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社区通过更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并由此提出了三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加以解答。针对“空心楼”和“无人房”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建设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提出将更新后的老旧小区,政府通过收购、租赁等手段,用于保障房房源的设想,首先缓解了政府用于建设保障房的土地及资金需求压力;其次减轻了城市对保障房房源刚性需求对政府带来的压力;第三,使老旧社区住房得以循环利用,最终达到老旧社区可持续发展。
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参考相关文献,依据莲湖区老旧社区调研成果,划分出比较符合我市特点的四种不同的社区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的社区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使社区更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作用。
针对第三个问题,笔者运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引入企业,整合资源,提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居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体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晰政府和参与企业在老旧社区更新发展中的不同职能和作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老旧社区更新发展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轨道。
三、论文有待完善之处
概括而言,本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1、基础理论阐述不够到位。老旧社区更新发展是近年来旧城改造中的热点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在社区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方面,而且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因此,笔者虽然竭尽全力就论文涉及的基本理论予以阐述,但客观上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今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积累,对这一问题形成更深刻、全面、准确的认识。
2、实证举引的不够广泛。本论文虽然针对“草阳小区”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作为全市的老旧社区来讲,“草阳小区”仅能代表部分社区,而如“回坊”、“北院门”商业街区,“三学街”、“德福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城中村、棚户区等并不适用。虽然在第五章不同类型老旧社区中加以分类论述,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没有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会对此予以弥补。
3、有关创新之处只提出观点,没有通过实践证明,并且研究的思路偏重于政府角度,没有进行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因此,可行性有待具体实例验证。
除此之外,在盲审意见中,评审专家认真负责地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笔者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只是由于时间紧迫,考虑的并不十分成熟,在论文修改中体现的也差强人意,笔者十分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此给予指教,同时也真挚的欢迎各位评委老师就本论文的其他问题予以指正。
谢谢!
研究生论文答辩开场白(2)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同学们:大家好!
感谢大家参加我的论文答辩会!我是20xx级博士刘学兵,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王希天生平与思想研究》。
现在我就论文的选题依据、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四个问题,作以下陈述。
第一个问题:论文的选题依据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优秀人物之一,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他在年轻短暂的一生中,那闪烁着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光焰的言行,始于接受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终于向往以苏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见王希天言论》)。其主要革命实践皆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一中风潮”、“求学日本”、“拒约运动”等。显然,一些学者对王希天作出“五四时期的爱国先驱者”的历史界定,无论是从历史事实或时代特征,还是从人物的思想轨迹或生平业绩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尤显得不够清晰和贴切,尚待进一步研究和确认。如果根据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实物、图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王希天进行客观公允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希天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涌现的爱国先驱;“拒约运动"的卓越倡导者;留日中华学子的杰出代表;侨日华工拥戴的著名领袖。
今天,开展对王希天生平业绩的研究,就是要从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的历史背景入手,以王希天这个历史人物为主线,汲取王希天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的多维视角,重新探讨和研究对“一中风潮”、“拒约运动”、“五四运动”,“侨日华工”等问题。特别是对王希天的思想言论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剖析,以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完整形象,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通过对王希天生平和思想研究,教育国人学习王希天的爱国精神,为实现先烈的未竟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而奋斗;教育国人牢记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勿忘国耻,加强国力,保卫和平,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而努力奋斗。广泛结交日本友好人士,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歪曲和篡改日本侵华历史,妄图破坏中日友好,把日本拖回军国主义老路的行径,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而奋斗。
第二个问题:论文的资料来源
20世纪20年代以来,对王希天生平研究比较多的文献有:
1.原始文献:有《王希天档案史料选编》和谢介眉编撰的《王希天小史》。
2.著述及论文:有长春王希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王希天纪念文集》、《王希天研究文集》;王旗、郑则民、刘辉等组织编写的《王希天研究论文集》;刘晓晖等编写的《爱国先驱王希天图集》。导师程舒伟老师和曲晓范、陈铁建、王会军等学者的论文,还有日籍学者仁木富美子等撰写的《王希天与华工》等系列文章。
3.原始报刊:
北京《京报》、《大东日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满洲报》、日本《时事新闻》、《盛京时报》、《中华新报》、《滨江时报》、《吉林省政府》全宗9—1目、《吉林省政府教育厅》全宗2目等。
以上这些研究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希天烈士光辉而又悲壮的一生。尤在王希天的家世、思想、言论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人物的历史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升华。这些材料对我撰写《王希天生平和思想研究》这篇综合性的研究论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三个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的爱国先驱,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传世的著作。对于他的生平和思想研究,主要来源于他的社会实践和遗留的代表性言论。
论文以王希天思想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王希天的生平为背景,评述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王希天思想发展演变的心路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学以报国阶段,实业救国选择。二是,革命警世阶段,政治救国选择;三是,宗教救世阶段,理性救国选择。如果就其思想与行为特征来分析,是一种多维思想构成的精神体系。而支撑这种精神体系的思想内核,或者说贯穿其人生体验和品行的主要精神原点,仍旧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怀。确切地说,王希天学以报国的执着,命运自主的孤独,革命警世的悲壮,宗教救世的虔诚,构成了作为爱国先驱者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使他在现世的历练和体验中获得生命的觉醒与升华。特别是王希天面对劳苦众生所表现出的爱患与共的胸怀,他与旅日华工之间,没有生与死、荣与辱的界限,只有真心实意的投入、牺牲、奉献。如果从人本位的意义上讲,这种高尚的品行正是他生命力的凸现与释放,而每一次凸现与释放又是一种生命的沉醉、升华和完美,是一种作为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超越和崇高境界。可以说,王希天思想体系的萌生、形成和转换,不仅是他自我生命价值的终极体现,而且是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探索与积淀的结果。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王希天学以报国思想。王希天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爱国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社会实践和代表性言论中。他最初萌生的“学以报国”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并经历了“学以报国”思想的萌生、形成和自觉三个阶段。这种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是一名具有忧患意识的爱国青年心路历程的必然归宿:其萌生,来源于内心深处潜在的良知与感悟;其形成,发端于社会变革实践的锻造与洗礼;其自觉,升华于对救国救民真理的认知与求索。
第二章论述了王希天革命警世思想。王希天最初萌生的的学以报国思想,在经历了对救国救民真理的认知与求索之后,尤其是经过近代社会变革实践的锻造与洗礼,他的良知和感悟有了新的升华,并实现了由单纯的学以报国思想向革命醒世思想的转变。本章具体阐述了王希天的革命警世思想的要义、践行和转型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其思想深层次的变化来看,王希天的革命警世思想,深受人文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其朴素的学以报国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和延伸;革命警世思想在向政治救国路径转型的过程中,又表现出践行爱国诺言的必然性和归宿性,也可说是民族自主自救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觉醒。简言之,王希天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无不刻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第三章论述了王希天宗教救世思想。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与成长经历也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赴日留学初期所接受的基督教信仰,贯穿了他思想生成与转化的全过程,成为区别于同时期历史人物的鲜明特征。本章从“改造自身”的理性支点、“欲救众生”的高尚品行、“爱患与共”的献身精神三个角度论述了王希天的宗教救世思想。如果单纯从宗教方面来理解和判断王希天的爱国思想与品行,对其人生价值就很难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因为,王希天的宗教信仰已超越基督教教义本身所能涵盖的基本范畴,已进入一种以社会革命为主题的人生价值体系,即使是这种价值体系的终极目标未能实现,但能为后人提供改造社会的新起点也显得尤为珍贵。
第四章阐述了王希天研究的若干问题,包括关于王希天的宗教信仰、王希天与周恩来的情谊、王希天生平史实考补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利于还原王希天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王希天研究更能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总之,王希天作为从遥远的过去走进今天的爱国巨子,他年轻短暂的人生,经历了生命觉醒、生命抗争和生命奉献的全过程。他在民族屈辱时代所做出的反帝反封的人生抉择;他闪烁着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言行;他欲求尘世光明的基督情怀;他充满悲壮色彩的人生经历,皆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生命反思和启示:王希天作为一名爱国先驱者,他与时代的关系就象太阳与生命的关系,他的存在与消逝都是人们无法回避的。既然时代给予了他生命的燃烧,也同样会给予他生命的熄灭。然而,王希天对时代和生命的承诺,确有着超越常人的境界和体验。他站在御侮图强的前沿,直面民族蒙受屈辱的现实,迎接时代给予他生命的燃烧和熄灭。对王希天而言,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生命的燃烧是为了“欲求尘世光明”,他生命的熄灭是为了“欲救众生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用年轻短暂的生命熔铸了一座爱国主义的碑碣,这碑碣在现实中又成为他英名永存精神不朽的祭坛——王希天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第四个问题:论文的创新点
1.观点创新:
(1)人物界定:五四先驱——民主革命先驱
(2)思想脉络:学以报国思想——革命警世思想——宗教救世思想
2.方法创新:
第一,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基本原理运用于人物研究之中,采取以人叙史,以史叙人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物放入对历史社会的考察之中,以突出人物的时代特性。
第二,对王希天生平及思想的研究,采用了比较方法。这种比较,主要是与同时代的人物进行比较,如,周恩来、邓洁民、马骏、王朴山等。这些人物都是民主革命时期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先驱,在比较中可以找出王希天与他们在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研究。
第三,论文主要采用主题论证的方法,以人物的思想研究为重点展开,力求达到史论结合,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同时改变以往人物研究的史料叙述方法,增强人物的形象感。在史实的叙述上加强了情节性描述。
第四,论文力求用哲学的方法统领全篇,从人物的个性中发现时代的共性,从时代的共性中抽取人物的个性。共性代表着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又彰显出人物的个性。王希天的一生有着与时代相同的悲壮感。因此,这种悲壮感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历史面貌与特征。
毋容讳言,在近代中国涌现的众多历史人物中,王希天是我最为喜爱和崇敬的人物之一。我已经记不清研读过多少后人对于他的著述,但每次重读都会使我超越自身的狭隘,进入一个极其广阔的思想领域。在这位爱国先驱面前,我总是感到在做人做事方面有些诚惶诚恐,如果说是人物的思想品行留给了我们什么,不如说是他的革命精神与生命境界在唤醒着国人的心灵!
撰写王希天生平与思想研究的论文,是一项严肃而认真的任务。为了确保论文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学术质量,我曾先后赴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博物院、长春王希天研究会、中共吉林省党史研究室等专业部门,查阅大量图书、档案、文献、图片等相关历史资料,还特别求教了长春王希天研究会理事刘晓晖、刘辉等专家学者。开题组的曲晓范老师、高乐才老师、权赫秀老师、刘景岚老师和吉林大学刘会军老师对论文的开题做了重要的指导工作。学校的领导、同事和我的家人也给予了我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导师程舒伟先生,对论文的指导思想、体例结构、基本内容以及疑难问题,给予了多次的审改修订,并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性意见,从而保证了论文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王希天的文献资料很少,且本人水平所限,论文无论在体例结构、史实叙述、观点表达、材料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祝福在座的每位老师、同学和所有关心过我的朋友:身体健康!快乐幸福!
谢谢大家!
附:论文答辩相关知识
【答辩程序】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二、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三、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 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四、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五、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研究生论文答辩开场白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