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从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懂得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观察物体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从而得出了根据摆放物体的位置,当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同时,学生也发现:从正面和从后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左侧面和从右侧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学生也明白了,这里所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对的,这就是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初步感知,也是针对一个物体的观察而言。
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获得了立体组合物体的观察与单个物体所观察到的截然不同,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也不相同。给定组合体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决定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样子及形状。还通过拼搭活动、实践操作,学生对原来的想想变成了现实,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提升。学生也明白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都不一样。
就学生来讲,本单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教师的教学更觉轻松,教学效果也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实物的展示,作为学生来讲,无论是单个立体物体还是简单的组合立体物体,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准确辨认。总结下来,我觉得自己对单元内容的教学放得开,对知识点的拓展有度。既考虑到了学习好的学生,同时又照顾到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但对整节内容的教学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更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和改进:
1、及个别学生对观察组合立体图形还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只会简单的看问题,特别是对给定的平面图形不能正确辨认方位。
2、部分学生对观察物体后画平面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3、部分学生对空间想象力较差。
【第2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课始,我以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引入,目的是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新知。
2、主体参与,探索新知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基于此,新课以观察玩具小汽车为主线展开教学,分3个层次观察小汽车,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本位观察到换位观察再到全面观察,在这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的观察方法。学生亲自参与到观察的全过程中,在观察中比较,在讨论中发现,让他们用眼去看、用口描述、用脑思考、用心感受,使孩子在多种感观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出示学校图片、小朋友照片、给老师拍照等,贴近了学生,延伸了学习。既培养了空间观念,又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
【第3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的是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课教学三个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是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本课在教学时注重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课上,我先出示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看后就猜出答案是球。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学生都能看出图片上的动物。这时当我第三个图片展示出时,学生发现与前两个图有联系,这时学生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再求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的结果。
观察物体一课我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认识并理解。
1、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常见的烧水壶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
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样?以小组合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个烧水壶大家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达成共识。
2、为了让学生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烧水壶一周观察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做一做玩具汽车、故事书等,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练习设计中,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上我也有不足,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但是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个别学生的思维还不够灵活,课下还要对个别学生进一步辅导巩固。
最后,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总之,我时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奋进,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第4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看学校照片,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初步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课题。接着,通过给学生拍照,有效突破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这一难点。再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从前后左右观察毛绒玩具,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建立表象。最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例题中给小猴拍照的位置,学生由于之前的观察活动,由易到难地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并能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判断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但在安排学习小组的观察活动时,秩序还有些乱,教师指向不够明确,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形状,明确语言的规范性,从而让学生知道在活动过程中怎样正确表达。
【第5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时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多让学生观察物体,使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辆玩具汽车,并请2名学生到讲台上分别站在汽车的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然后分别把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的,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挂图,进一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然后分小组观察口杯、酒水壶等实物,并在小组中说出我看到什么。让学生切身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整节课开展从观察实物—观察挂图—再观察实物这一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物体可以从前面、侧面、后面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经历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放手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时是一样的,有时是不一样的。开放的学生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教学探究和合作研究的乐趣。
由此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新课程教学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6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都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迎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和学生分层进行“玩”数学,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层:听童话故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童话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乐于接受的,它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由、和谐、安全、平等的环境中,激起积极思维,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课前我利用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要通过“听”、“看”等形象感知去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而全面观察是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层:观察生活事物——源于生活——建立空间观念
教育家们认为非智力因素已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曾经有这样一对命题:智力因素本身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就是说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中去,如对观察的事物、记忆的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乐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碰到困难障碍决心以坚强的意志去加以克服,智力活动才有积极性,才会调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中,我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米奇玩具和茶壶做学具。一方面米奇玩具和茶壶便于收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产生悬念,这么普通的物体会有数学秘密吗?在这种质疑下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让学生分组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察米奇玩具,自由述说观察到的形状,教师出示相应图片,从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美国学者也总结出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动手做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描述,进行绘画。并就自己的绘画作品和他人的描述,进行比较、判断、推理或补充,从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层:猜测物体——回归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根据物体的某一方面来辨别事物。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猜测物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育家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和自动的思想家。”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进。”因此,我设计一组从不同方向拍摄的茶壶照片,让学生看照片猜测老师是从那个方向拍摄的,就迅速地站到茶壶的那边。当出示的图片与学生猜测的结果不一致时,我就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物体,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的有序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这也是这节课知识点的深化和跳跃。
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各种活动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生一起“玩”数学,把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得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充分快乐和自由(陶行知语)。同时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三个层次上得到提升,努力做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生活必须的数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