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的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在学习课文第3、4、5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中说说‘我’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利用复述和小练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蒲公英在不同时间它的花瓣颜色、形状都有所不同,渗透自然知识。通过读第4、5自然段,划出印象深刻的词句这一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阅读学习方法,从而体会蒲公英的可爱。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态度上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因此可以再把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比较读一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由于“我”和弟弟的仔细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可爱之处,便不再随意揪它,把蒲公英当成和他们一样的小孩子。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另外,我觉得比较庆幸的是,在学生质疑这块上,我完成了原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来提问,都说到点子上去了。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但也存在着欠缺之处:学生对于抓关键词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而且我本人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是比较薄弱的。
反思其中的原因,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低段到中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感觉,而且语文课的教学形式与低段的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我本人第一次接触中段教学,因而有时也有点措手不及。
针对问题,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先从自身开始:自己在听课时,有意识地去体会其他老师,她们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同时在备课中,也及时更正自己的备课思路,将反应文章中心的地方着重地、多形式的变化指导进行一些预设。
2、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预设,有一定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引导。再配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慢慢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素养。
【第2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本组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同学们闭上眼睛尽情的想想吧!有的说:“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象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面就象绿宝石一样。”那我就接着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就象戴上了皇冠,就象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而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第3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我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读自己的书。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精读深思、切己体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分角色读、演描写哥哥(弟弟)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情景,边读边体会句子中那些有趣的“骗”过哥哥(弟弟)的词语。接着,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本正经、使劲、假装、打哈欠”等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将生动有趣的玩耍情景再现于头脑中,并通过不同的表情、语气、动作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
对于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全班对话,师生合作,自己解决“草地为什么会变色”这一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读懂课文,感受草地的有趣。
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着力让学生潜心品评,在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在读中体会“我”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伙伴、姐妹……来爱。从而真切体会到“我”对这片金色的草地朴实、真挚如同朋友般的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关系。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第4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课文的语言清新活泼,比喻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这篇课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教学本课,我把情感目标定位为“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欣赏到这样美丽的风景,学生一脸的惊喜与向往,纷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情感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上,我用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学生读熟课文后,马上找到了:第一件事是兄弟两个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第二件事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第一件事时,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把课文读熟,然后引导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之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两兄弟玩耍的情形表演出来,孩子们的表演不拘一格,但都相当精彩。在学习草地变化的原因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到文中写草地变化原因的句子“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合拢、张开、包住”等,边做动作边进行朗读,体会蒲公英的有趣;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蒲公英花朵的特点,我又利用课件出示“展开的花朵”、“包住的花朵”,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形象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出示填空练习,指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诵下来。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感觉有点老套,但效果却不错。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课堂上,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