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斗争与合作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剧中人物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就人物而言,既有可追溯的代表性历史人物,也有泛泛的综合性历史人物的写照。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观赏完全剧,感触颇多。
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剧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表现的人物都很生动和真实感人。
首先是剧中塑造的瞿恩这个人物。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儒雅的谈吐举止,从容的生死态度,真正体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大形象。瞿恩是众多革命先烈,特别是早期牺牲的革命领导人形象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瞿恩的身上,彰显了蔡和森、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轨迹。这三位革命先烈都是在36岁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杀害的,其中方志敏和瞿秋白在就义前都像瞿恩就义前那样,写下了感人的篇章。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可爱的中国》,就是方志敏烈士的遗作。方志敏就义前,在牢房里一共写了十多篇文稿,其中三篇文章就是《清贫》、《可爱的中国》和《狱中纪实》。方志敏的遗作送到延安,还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方志敏烈士在南昌狱中,一位叫高家骏的狱卒被方志敏崇高的精神所感动,愿冒生命危险将文稿送出去,他通过在杭州的女友程全昭前来南昌探视他的机会,让女友将方志敏烈士的所有文稿带到了上海,送到了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手中„„
瞿恩的形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伟大的一生。瞿秋白在大革命初期,担任过黄埔武汉中央军校政治教官,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剧中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剧中的主人公杨立青。杨立青出身豪门,生性顽劣,在一次玩枪走火,给家庭引来事端, 。在姐姐杨立华的指引下来到广州,结识了姐姐的两位恋人:瞿恩和董建昌。正好两位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在两位教官的帮助下,杨立青顺利地考进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教导队。在学习期间,他与瞿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瞿恩成为他终生的精神导师,瞿霞成为他相爱的恋人,通过瞿恩让他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四一二”政变警醒了他曾经迷茫的心智,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经生与死的考验,一步步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杨立青性格独特,既有侠骨义胆,又是柔情万般,很受女孩子的喜爱,剧中三位女性,白凤兰、瞿霞和林娥,都使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刻骨铭心„„
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党军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 黄埔军校既是国民革命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剧中客观地反映了黄埔军校是按照孙中山先生创办军校的宗旨,更重要的是客观反映了黄埔军校的精神。
欣赏完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确很有特点,与其他史料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甚至连观众不太熟悉的湘系军阀唐生智也只是董建昌通电话而已,最终没有露面。而出场的人物你都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这部电视剧精妙之处吧!既然是艺术作品,源于历史又通过演绎使历史故事更加精彩!如果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出场,大多数观众不会从艺术上去看,而关注点更多的是像不像、真不真,只要不是纪录片,任何特型演员表演历史人物都是有差距的,这部电视剧克服了这个问题。
值得欣赏的作品,不仅感人,更让你了解了老一辈革命者打江山的不易!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2)
5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瞿恩自己属于后者。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为实现他的理想,表现出了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镳。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3)
1925年,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计划因弟弟杨立青的顽皮而失败,生来性格相冲的兄弟俩先后背井离乡前往广州找寻各自的前途······随后,展开了一场主义之争、政治较量、信仰锤炼的历史大剧。国民党失道寡助,兵败如山倒,立仁从上海狼狈撤退并带着立华等杨家眷属退避海外……历史的演变展现了分分合合的兄弟相争,历史的进程印证了殊死较量的胜负成败,历史的选择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必然命运!
1925年,对于我党来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年,我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重新规定党同国民党合作和关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方面的一些方针。共产党要在国民党内和党外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合作、斗争为背景,描写了中华民族结束封建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割据的社会,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同时,民主政治与先进的文化也感染着这个民族的青年。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
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让我想起了近些年我国发生的几次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大地震。我们怕了吗?我们别击垮了吗?没有!人民群众紧紧的围绕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同灾害作斗争,同灾区人民共呼吸、共命运,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部电视剧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但是精神永存,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愿意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4)
作为一名黄埔后代,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血液有黄埔的颜色,因为祖父在成都中央军校学习时,黄埔精神就已融入了他的血脉。8年前的春天,跟同学到汉中圣水寺游玩,一些破旧的土房子使我久不能忘,斯人已去,空余怀想。后来知道那儿曾是黄埔军校一分校的旧址,那些老房子里曾经培养了千百抗日志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再去圣水寺,我还要到成都北校场去、到广州黄埔岛去,因为黄埔精神对一个黄埔后代的感召是巨大的,我要到生长出这种精神的土地去朝圣。
正是怀着朝圣地心情,我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爱国心、师生情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瞿恩、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这些黄埔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因为他们是万千黄埔人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在此基础上上构建起来的黄埔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作用,黄埔军校创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简陋的教学设施、简短的学制,学员却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黄埔军校成为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汉字“武”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战争观,中华民族不好战,但是也不惧怕战争。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用战争来结束战乱。孙中山先生认识到,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装,黄埔军校应运而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山先生号召着优秀的中华儿女云集黄埔,不必说周恩来、叶剑英,也不必说徐向前、林彪,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主人公吧!这些人物虽是虚构的,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真实感人的,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万千黄埔人身影、眼神、思绪、微笑……黄埔岛上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武昌两湖书院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成都北校场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我相信海峡对岸的台湾凤山军校也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爱着华夏民族、九州大地,他们都愿意为了中华的伟大复兴流血牺牲。
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这些可爱的人因为信仰的不同,在历史的路口选择的不同的道路,他们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分道扬镳、同室操戈,历史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曲折,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这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过去的,共产党员有这样的精神、国民党员也有这样的精神,他们终于第二次携手,以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多少黄埔儿女血洒疆场、多少黄埔儿女坚强不屈,记住他们的名字吧——左权、赵一曼、戴安澜,当然还有薛岳、张灵甫、关麟征、杜聿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就是英雄们的缩影,为民族付出的先辈,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民,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相信,海峡两岸既然都是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方块字、诗经、史记早已将我们连在一起,所以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握手、共克时艰,相信有一天,国共两党会第三次握手,因为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有一个声音总在呼唤,那就是“到黄埔去!”
我多次被剧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所感动,“钢刀是钢刀,同学是同学!”这是范希亮在毕业聚会上的箴言,黄埔军校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作风。瞿恩是一名好老师,他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大爱;剧中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学员。黄埔军校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严格执教,以身作则,在他们的带领下,黄埔学子怎能不成为有用之才。而黄埔学子的同学之情,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早已感受到。在我的家乡陕西宁强,曾经有人就读于黄埔军校,我的祖父是其中一位,祖父在世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到家中,他们都是爷爷的黄埔校友。他们虽然不是同一级,或许还是不同分校的,但是他们都以同学相称,他们在一起的那种亲切让人感动。所以,我见到这些老人,都觉得跟爷爷一样亲切,现在他们大都离开人世,我依然时常想念他们,祝福他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范希亮虽然在不同的阵营,但是他们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亲爱精诚,同学始终是同学,黄埔校友习惯以同学相称,无论是那一届毕业、无论是大陆台湾,黄埔学子始终都是同学,同学情常在。黄埔后代之间也有一种天然的纽带,只要得知彼此都是黄埔后代,就会一下子亲近起来,我遇到的每一个黄埔后代莫不如此,我们共同谈起先辈的荣光,共同叹息、共同微笑。因为有黄埔同学的情意在,所以黄埔后代的情意在。黄埔同学虽然有一天会全部离开人世,但是黄埔后代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黄埔的颜色,黄埔精神必将永存。
毛泽东在诗中写过“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什么,人间正道就是中山先生所说的“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因为我们是黄埔后代,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
最近老师推荐了一部电视剧,所以这些天我一直在看张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长篇巨著非常吸引人,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前的我对于民国历史是非常的模糊,可是现在看完了这部电视剧以后让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人间正道是沧桑》描写了从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期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一段厚重纷繁的历史重现,太多你死我活的政治博弈、血雨腥风、战火硝烟,兄弟手足为理想信仰而或为同志或为政敌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描写了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又合作又斗争的历史,以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线,把1925年到1949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展现的淋漓尽致。剧中人物刻画的很生动,每个角色都让人记忆犹新,比如瞿恩,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黄埔军校的教官,立青的人生导师和革命引路人;为了坚持信仰,他舍弃了爱情,为了保护革命,他牺牲了肉躯;他的精神和理念对立青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指引着立青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版共产党人,为了大家能够早日实现理想情愿牺牲,保全大局,宁愿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他说的话更是令人钦佩,他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我实现了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是失去生命!”(第九集)我们知道瞿恩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真实的,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家兄妹瞿恩、瞿霞和他们的母亲,正是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的典型代表。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自己把名字改为“健豪”,称“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同样我认为,瞿恩的身上不仅彰显了蔡和森而且还有瞿秋白和恽代英的奋斗精神。
而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在共产党最低潮、倒霉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加入共产党,比对着杨立青的人生轨迹和战场上的奇功,很多观众都认为“立青极像陈赓大将”。杨立青与陈赓都是湖南人,都是将门之后,都有不凡的黄埔学历、黄埔学生军东征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剧中杨家的三个孩子立青、立华、立仁,各个都努力追求着理想,立仁参加国民党,立青参加共产党,而立华处于中间,立青与立仁虽然是同一母所生,可是却因信仰不同政见分歧始终是格格不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没有谁对谁错的,只是个人的政治理念不同,面对动荡的时局,更忠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而已。瞿家红色家庭的坚定信仰,导致情感与家庭,无不沾上视同仇蔻的党派间的信仰之争、生死之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爱情始终无法突破因信仰不同带来的隔阂,但是亲情仍然可以超越一切。一个杨家就像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把中国的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形象更好的展现出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前半部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理想与奋斗的历程。抛却特定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精神是我们现代年轻人励志的典范。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现代人在生存的挣扎中渐渐被消磨掉的激情,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共鸣。虽说大时代出大英雄,英雄有时势造就的客观因素,但是追寻那个年代追求远大理想的热血年轻人的足迹,对信仰、理想双缺失的现代年轻人却有更多的启迪与激励。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突出了不论国共的一代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这点直到今天都不会过时。
瞿恩、杨立青等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引发人们对现实对人生做出自己的思考,我,就是其中一个!人间正道,遍地沧桑!我不禁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喜?家不和则人不幸,党不和则国不兴。同样是身处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同样是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经历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现在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该排除万难实现和平统一了。这部电视剧让我更坚定自己入党信念,党----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伟大、神圣和高不可攀。而不仅仅表现在需要按时交党费这些个方面,更不是政治攀梯时必需的资本...《人间正道是沧桑》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心中理念和信仰的坚守!重新让人审视:我们知道党的崛起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结果,而是千千万万共产主义者为革命献身的结果。
一位领袖人物说:“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晴雨表,”的确,青年强国家则旺,青年弱则国家衰,这应该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党员大学生,我们身上所背负着的更是伟大祖国将来的辉煌命运,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责任。新的时代,世界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抓好时机,才能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社会的稳定发展给我们大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树立起科学的学习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自身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建设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利益观,做学习型党员,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增强党的观念,时刻有“我是一名党员”的信念在心中,心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时代在前进,先进性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心系群众,胸怀天下,才能真正实践青年党员的先进性,于己、于党、于国家,才是有用的人才,社会的精英。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