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会读书吗?读书可不能只过眼不走心哦,那样就相当于白读。读书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读书用对方法,可是事半功倍呀。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下面三水点靠木就跟大家分享15个古人读书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1、诸葛亮:“观其大略”法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人(石韬、徐庶、孟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不“苦”读,每天作息正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2、董遇:“三余”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的“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抓住“冬者岁”“夜者日”“雨者晴”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不懂就可以随便放过,而是指读书应当注意抓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抠个别字句。
4、杨大眼:“耳读”法
《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他识字不多,但靠听别人读书,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
对于直接阅读尚存在障碍的人来说,靠听别人读书而获取知识是种高效获取知识的辅助性方法。
5、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对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可以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对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这在我们现在的阅读中仍有借鉴意义。
6、苏轼:“八面受敌”法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提出:“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虽似迁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
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在一个问题上集中精力,其他问题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各个击破。
7、欧阳修:“计字日诵”法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載了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今取《孝经》《论》《孟》六经,以字计之······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这是欧阳修先生的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计字日诵” 是先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这种坚持不懈、集腋成裘、规划明确的读书法的确值得借鉴。
8、朱熹:“循序渐进”法
朱嘉读书讲究“通一书而后及一书”“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读书之要》)
读书要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ー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9、陈善:“出入”法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这里的“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入是过程,出是目的。
10、陆九渊:“涵泳”法
《陆象山语录》中记载了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读书观:“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他认为,读书不能性急,要平静地玩味推敲,不懂之处暂时放过,通读全文,或日后重读时,自然就会领悟。
11、陆游:“有的放矢”法
南宋诗人、文学家陆游非常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收效很好,如《老学庵笔记》等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
12、张溥:“七录”法
《明史·张溥传》记载文学家张溥,年幼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边抄边默诵。抄完高声朗读一遍后烧掉。烧完之后,再抄,再读,重复七次。
“七录法”形式上是个“笨办法”,但正所谓“勤能补拙”,在不断的重复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和思维,总会有些收获。
13、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法。《亭林先生轶事》记载:“出门,则以一累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诺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
对于假期里的同学来说,在旅行中掌握知识也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好方法。
14、郑板桥:“精当”法
《郑板桥集》记载了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精当”读书观一一“读书要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
“求精”是指读精品书;“求当”指所读的书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要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
15、梁启超:“注意”法
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提出,读书时应围绕着一个题目,与此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隔一段时间,可再换一个题目,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面来。
这些读书方法,是否也对你有所助益呢?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读者才是阅读行为的主体,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读书方法,适合阅读者本人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孩子的阅读体验,尽快找到适合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收获更好的效果!
历史名人教你十五个读书方法,赶快Get起来!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