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读这篇文章,读了十几遍不敢下手,不知如何思考,才能把握课文的本质。这篇文章是借助童话的形式,让孩子初步认识第三代气象卫星,让学生明白第三代卫星是什么样的。
我被第三代卫星吸引着,因为我本人很喜欢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总想多了解一点。所以,我就想了解前两代气象卫星是如何工作的?我上网查了查,我又反复在大脑中搜索这二十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三代气象卫星工作其实在我的头脑中还时有着印象的,但因为对气象卫星我是整个的盲,根本从大脑中找不到任何词语来说明。于是我走了国家气象网站,试图从因特网中找一些信息帮助自己,丰富自己的大脑。资料找到了不少,除了字认识以外,其它的东西可以说一概不知,一点不懂。我看不懂,在我们小学教师中,也许除了自然学科教师知道一点外,其他学科老师看来也和我差不多(也许是我低估了大家,道歉),那学生该不该也认识一下这种不懂呢?三年级的学生是不是也在头脑中稍微留一点不懂的信息呢?这是我的一个疑问。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大家十分清楚,在我国科普文章是非常少的,非常旧的,中国科学家能拿起笔为孩子为大众写文章的太少了,所以遇到这样的文章尤其可贵。因此,这一课,应该引领学生好好地读,用心读,用爱读,用自己的智慧来读,让孩子认识这类文章的价值。
“卫星”与“风”这两个人物,是很有意思的,把课文中几个对应词放在一起引领学生阅读,也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卫星。一是从“风猛然看见——朝他眨着眼睛的小星星——大声嚷道:‘你是谁?竟敢盯着我!’”——“小星星笑了笑——跟踪你、监视你”首次认识;从“台风狂怒地嚷着……-——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台风狂暴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离地面三百公里”再次认识;从“哼,我要把你甩掉——想甩掉我我?没门儿!”第三次认识;从“台风暴跳如雷,向城市扑去——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气象卫星自豪地说……”第四次认识;从“台风一听泄气了——懒洋洋地朝另一个方向奔去——情事地转过来,又紧紧地跟踪着,监视着……”第五次认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借助这五次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理解第三代卫星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跟踪”,这是前几代卫星不具备的特点。具体怎么跟踪的?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给学生的疑问,这也许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即让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大胆地去研究吧,到图书馆、网络中研究吧,相信孩子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篇二:《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运用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所以在教学本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神态及动作。
一、词语训练。
在课堂上,借助这五次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理解第三代卫星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跟踪”,这是前几代卫星不具备的特点。围绕着“跟踪”角色情绪及动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抓住关键词“狂怒”、“狂暴”、“暴跳如雷”、“泄气”来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并感悟到台风貌似强大实际上是“软弱”的;抓住“偏偏”、“嘲笑”、“自豪”等词语感受卫星的自信和坚定,并让学生体会看来渺小的卫星实际上威力无比。
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行同类型词语积累,比如描写台风可恶的词语,当台风泄气后的词语,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感悟、理解,加大了情感体验的深刻性。
二、抓住细节拓展,领会语句的情感和意思,朗读与表达结合,训练到位。
语文教学的“六个度”:亲和度、自由度、参与度、整合度、习练度、延展度。本课教学中有几处拓展我觉得是比较能够符合以上六度的,比如在教学台风狂怒时同类型句子的练习说话,还有台风猛扑向城市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感受到了新奇,能做到全员参与,练习与课文有了一定的延展,在达到练习说话的目的时,还能让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体会课文内容。
三、注重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读,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晓畅直至提高。并且在读中相机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抓住重点词再深入研读。这样一来,就简化了头绪,直奔重点。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本篇课文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可以感受的到学生对于卫星很感兴趣,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三:《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描写了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台风,时刻报告台风的动向,全心全意地人类服务。而本篇童话最显著地特点是:对话生动,动作可感。所以在教学本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那些关键的对话、动作上下些工夫。而且我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与台风、卫星相关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根据需要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现了“台风”和“小星星”两个形象,台风的蛮横与不可一世在一出场就表现出来了,而“小星星”面对强大的敌人,却毫无惧色,只是“笑了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读出台风的恼怒与威胁,小星星的自信与坚定。课文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角色,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并通过插入台风肆虐的录象,使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课文写了台风和气象卫星的三次较量,用台风的“大”和“气象卫星的“小”;台风的“怒”,气象卫星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貌似强大的台风实际上是“软弱”的,而看起来渺小的卫星实际上却是威力无比的。
在教学时还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在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帮助学生体会台风的气势汹汹的时候,这三个表示怒的词语其实也是层层深入,但教学时由于一开始学生就把台风的气势充分的展示出来了,后面的两个暴怒很难有更大的进展,没有体现出台风到达极点的气势。
篇四:《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跟踪、监测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贡献,从而形象地为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本课时我定下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2、读人物之间的对话,在读中理解感悟。3、借助对话的学习,学会运用。教学重难点是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及在读中理解感悟。
教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觉得得失兼半,其中成功的地方有:
一、有效利用课堂,复习巩固。
课前听写字、词我用了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充分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性。
二、引导自学,学会归纳概括。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采取先让学生自学,一边读一边从中找出相关人物之间的对话,并做以标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概括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并将这些词语板书,使其贯穿全文。
三、使学生学会用课文。
文本中语言对话使用较多,而且对话的表达方式也灵活多样,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并且有些提示语在描写的时候还用到了许多关于神态动作的词语,我教学的时候能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写作时灵活借鉴。另外,语言对话中还有许多标点符号值得引起注意,因为三年级学生在初学写作时经常不会使用,我在这方面也多加了一些指导。这也真正体现了用课本教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四、在读中理解感悟。
“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文中一些描写台风和卫星对话的句子就是要学生不断地读才能理解感悟,才能感受到台风的傲慢与暴躁,卫星的坚定与自豪。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
1、课堂在时间上一直很“赶”,每个环节上得都不够细腻。
2、老师说得多,学生读得少。
3、分角色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出来。
4、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课堂延伸“写一写”自己还想制造哪类卫星没有体现出来。
总得来讲这节课还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后在教学时应再下功夫钻研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多学习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五:《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课堂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一篇课文割裂地分成几个部分去讲,在备课时,需要条分缕析、精心设计这里该细讲,那里该略讲,但课堂上一定要化作整体,反之,这种做法其实会适得其反。 ——窦桂梅《追求教学艺术的“三种审美”之空灵美》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先读书,再用“——”划出直接描写台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卫星的句子,想一想,台风都干了些什么?卫星是怎样应对的?然后和同桌读读描写台风和卫星的语句。教室里先是一片琅琅的书声,紧接着教室里特别安静,2分钟后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一会耳边传来台风嚣张的声音——“小东西!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一会又听到卫星在自豪地说话——“哈!这里的人们早就知道你快要来了。每隔二十五分钟,我就向他们报告一次你的行踪。”还看到了一个个怒目圆睁、双手叉腰的同学,连平时比较文静的钱舒婷也在位置上“蹦跳”、“猛扑”,嗓音也比平时高了几倍。其间,有个同学的同桌生病没上学,我和她也进行了一次分角色朗读;有三个同学从位置上走出来,问我和同桌朗读时能不能加上自己的语言,我点头同意。我听着教室里那么热闹的声音,我就在担心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太花哨,是否有喧宾夺主的意思,同学们只是进行了朗读训练,能理解课文的意思吗?就在我的一念之间,我拍手示意打断了同学们读书的兴致,开始按事先设计的环节开始和同学交流起来,学生也很听话,按部就班地学习着。自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在交流接近尾声时,陈诗怡举手说:“老师,我们可以把这段演一演吗?”看着学生期待的眼神,我同意了,没想到教室里举起了好多小手。先请了陈旭(台风)和印沈柳(卫星),台风是如此地猖狂,肆虐地吹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卫星时刻跟踪着台风,及时向人类报告着台风的踪迹,惟妙惟肖地表演,获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黄挺挺在位置上小声嘀咕着:“卫星离地面300千米,台风怎么蹦跳也不管用,可刚刚他们怎么一样高呀?”我在旁边听到了,马上让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下一组表演时要注意。第二组陈诗怡(卫星)和薛伟杰(台风),卫星一上台就站在椅子上,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台风依然很自大,演到台风休息了一下自认为卫星不会追来时,卫星喊道:“Hi,台风,我在这里呢?”台风马上说:“趁我还有点劲时,先摧毁这座城市再说。”于是,台风呼呼呼地猛吹同学, 座位上的同学也挺机灵,还是保持原样,没有受到台风的影响。这一组的表演更是博得了一教室同学的掌声。下课铃声响了,可同学们丝毫没有休息的意思,还沉浸在台风那幽默的语句中——“Hi,台风,我在这里呢?”看了这两组的表演,真有点后悔先前把那么多的时间花在了讲解上,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表演清楚,还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担心真是多余。我把一篇课文割裂地分成几个部分去讲,破坏了课文的美,也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课堂才会呈现空灵的美。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