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有这么一句玩笑话,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今年暑期在看完《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这本书后,我突然想到这句玩笑话不正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真实写照吗?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倾慕自己创作的美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结果美女复活,二人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亦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等。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许多真实的案例。比如在经济领域就有一个著名案例,有一家银行资金雄厚,是完全具有偿付能力的,但储户们相信它即将倒闭,于是纷纷前往排队取出存款。于是,这家银行最后果真倒闭了。在医学领域也有这样的案例,医生告诉一个患晚期癌症的病人有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并让他使用这种药,结果疗效显著,病人很快就出院了,而实际上他接受注射的只是生理盐水。在教育领域,这样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有一个男同学因为故意绊倒女同学而被送到校长室惩戒,班主任将其领回教室。当其他同学去上体育课后,班主任并没有批评这个小孩,而是出乎意料地给他出了一道非常初级的数学题。当他给出正确答案后,班主任又出了几道简单的数学运算,小家伙都答对了。班主任欣喜地拍拍这个学生的肩膀说:“你做对了这么多数学题,证明我的观察是很准的。我早就认为你很聪明并有出众的数学天分,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并且还写了一封信给这个学生的父母,只字未提小孩在学校里的不良表现,反而述说了自己对小孩的期盼。从未被人赞赏过的这个学生被老师的表扬所感动,从此,竟然像换了个人似的,总是表现出一副绅士相,再也没有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奇迹般地赶了上来。
老师的较高期盼往往能换来学生在学业上的较好表现,因为老师的高期盼可以转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他们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其实就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教师相信他们的学生是聪明的,那么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因为老师的信念而真的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教师随意地、不负责任地认为某个学生不聪明、无可救药,那这个学生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而真的无可救药。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表明,少年犯的成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这些孩子,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而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则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地爱他、期望他、教育他。回想自己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失误,其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寄予足够的希望,少了一些赞赏和肯定。每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在潜意识中我总认为这是学生的学习不够努力,学习能力不够强造成的,把责任都推到学生的身上。现在想来,这是一种多么愚蠢的想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不等式:赞赏别人所付出的要远远小于被赞赏者所得到的。马卡连柯说:“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欢乐”,所以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如果老帐新帐一起算,学生的心里就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的。”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期待是一种特别的关注。被期待者会从对方的期待中看到自己得到了特别的关心与爱意,他会全身心地感到愉悦、感动,充满了一种回报期待的欲望和勇气,最终这种欲望和勇气将会创造奇迹。
第二篇:2016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魏书生班级管理》
暑期再读《魏书生班级管理》感觉收获颇丰。“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爱学生
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工作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而不可以清淡”。我们处在平静优美的环境里,我们成就不了那么强烈的爱,我们也实现不了师爱的伟大,但我们可以把爱化为涓涓细流,把爱化为无声春雨,让爱融入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让爱渗入生活的点点滴滴。面对教室里那一双双闪烁灵动,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就应该从心底里涌起一股爱的激流。因为有爱,所以爱学生,因为有爱,所以有责任。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爱的呵护,都有可能是学生的成功的起点,都可能温暖他们人生的旅程,指引他们人生的正确航向。
爱心是春日的暖阳,是无穷的力量。爱心是爱如己出的关怀,是无声的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爱如己出”满怀爱心地去触摸学生的心灵,正确认识学生,理解学生,便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教学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他是我孩子”,那么你自然会发现他有很多长处,同时也会为他的进步欣喜。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将是一种极其难以忘怀的鼓励。我们还应该设身处地地从“假如我是孩子”的角度去接受学生的不足,尽可能在理解和原谅的基础上来纠正学生的过失,并给予改过的机会。因为这样能使学减少更多内心深处的自卑,轻装上阵,潜心学习。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源于教师的爱。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不能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C}爱事业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三、爱学习
学高为师。做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有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在我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教研室的课改专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
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实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三篇:2016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没有边界的教室》
众所周知,德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诞生过许多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知名的文学家,如歌德、海涅,音乐家,如贝多芬、门德尔松。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能够孕育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什么才是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最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我觉得有必要看看德国人的教育,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
《没有边界的教室》讲述的是一位台湾母亲沈佳慧,带领儿子小K亲历德国幼儿和小学阶段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帮孩子找到最匹配的竞争力、幸福力;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人生长得很,没有输在起跑线这回事;处罚是为了让孩子改过,而不是让他丢脸;每个人都要有“说故事的能力”,可以不必念大学,但不能没有专长……
教育家杜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而我发现,在德国教育中,“生活即教育”被真正地落实。德国小学教的不只是识字、不只是知识,相反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得教会孩子怎么“生活”。欧洲因为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乐趣。秋天找叶子、认识树木,春天找寻鸟类、认识鸟类,冬天出去看雪、玩雪,夏天在学校里冲凉、玩水……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认识生活与环境。在幼儿园阶段,懂得分辨植物是否有害,会简单的烹饪,在小学课程里就有生活常识课程。回想我们从小到大,大多数就只会吃,蔬菜长什么样子也不太知道,现在若给我们一张清单去买菜,我们未必会买对,可德国的孩子做到了,这就是生活。不管书念得好不好,成绩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应对和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对生活中的种种游刃有余了,才能把琐事做出乐趣。热爱生活,爱的不是别的,不过都是生活中最最细微的种种,日日可得的平常。在生活中学习,让孩子在课堂上既能体验生活周遭的事物,又可以有知识上的获得,真可谓一举两得。相信我们的课堂也可以做到这样。
不知何时身边流行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说法,但大多数的德国家长和老师认为,“赢在起跑线不是赢”,扎实基础才是将来致胜的关键。眼前的优秀,不代表将来一定优秀。务实的德国人,认为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没有稳固的地基,再美丽的房子也有可能坍塌。学习亦如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起跑线真有这么重要吗?答案不是肯定的,我们首先要求的是大家都跟得上,不可能强求人人尖子生。在我们眼里,“落第生”、“留级生”是被认为很丢脸的事,但在德国却相当普遍,书中提到一例子,一个美术班的孩子,到了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基础不够好,因此取得父母同意后,自动留级一年,最后考上了台湾大学美术系,我不是提倡人人留级,而是想说,我们愿不愿意多给孩子一点时间摸索自己而已,人生的求学阶段,培养成熟、负责的人格也是教育的最大目的,人生长得很,没有输在起跑线的这回事。
我们知道国家越进步,专业的分工就越重要,未来的市场,俞有专业能力就俞有竞争力。兴趣和专业,是德国人培养人才的重点,其中最有特色的理念是“人人都要有专长”、“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行之百年的“双轨制技职教育”就充分地展现了这些理念。“双轨制技职教育”就是结合公立学校的资源和事业单位的实务经验,帮助18岁以下的年轻学子们,能够在学科之外有务实操作的经验,通过了解工作的内容,探索自己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专长,在未来能够顺利找到符合兴趣又能谋生的职业。近几年,我们高一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实施,就是靠近这套制度,但我们的学生只是了解或者掌握最最基础的技能,未能体现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学徒制”,即希望学生能够从师傅的身上学到扎实和马上就能应用的技能,通过检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职场。我们的孩子经常高中或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等现象就是“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的反面例子。
追求自由的同时,更需要纪律。一板一眼的德国人,认为纪律是成功的要件之一。有纪律才有毅力,才会成功。书中提到一故事,马克斯因为无聊,一时兴起,写了一句脏话骂小K,小K也不甘示弱,也写了回去,一来一往,两人以互“写”脏话、骂来骂去为乐。紧接着“东窗事发”,纸条被交到老师手里。我对该老师的处理方式非常的欣赏。老师首先让他们在字典里查查这些字,告诉他们字典里没有的字,就是不好的字,不能用,并给他们适当的处罚扣分,然后告诉家长这件事。处罚是为了让孩子改过,而不是让他丢脸。在德国的教育中,对于生活细节和习惯,要求非常严谨的,他们会顾及孩子的面子,但不对的事,也是坚持给予处罚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犯了错,总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被骂,当时只会觉得丢脸,反而不觉得需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了。面对孩子的错误,不是告诉孩子不能犯错,而是用严肃的态度,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行为,然后能够改正。过程中,老师应该和颜悦色的劝说,不做人身攻击,但也不轻易姑息不当的行为,老师也不会上纲上线地“请家长”,除非发生严重的暴力行为,这种行为导正做法,很值得学习的。
说话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并且可以培养的,是未来决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表达能力,经常是东方学生最弱的一环,西方教育不论对错,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若是意见相左,就进行讨论,老师也会从旁指导,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更能快速吸收到知识,这也许会让我们想到大学的上课模式,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是从小开始的,老师会不遗余力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沉默,只会让人错失许多机会。没有边界的教室,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给孩子一个足够大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成为自己。
第四篇:2016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
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崔允漷老师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非常浅薄,现就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写一些感想。
《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中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有效教学理念主要包括:(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学生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和《有效教学》一书中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让我们数学课上出有效性来呢?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新课程新理念,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着重于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强化这种主体地位,才能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和合作者,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我们学校自2009年以来,实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各学科全面开展并实施探索“学案导学策略”活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它主张“服务于学”,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创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案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学校“以学论教”教学模式的“五环节”:预习检查→学法指导→探索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来进行的,力使每节内容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训练化,切忌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教师在课前的适当时间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提前预习。教师要对预习方法进行适当指导。比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预习时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疑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便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提高自学能力。由于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参加听课,因而课堂上学生自我参与率高。
课堂上根据预习检查结果的反馈,教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既提高了课堂教学密度,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及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精讲、总结,并且对解题步骤、解题方法等作示范性讲解。教师的精讲要有启发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教师要加以表扬,不明白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学案”中的同步练习,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完成。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把知识纳入到个体。同时由于教师角色转变,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大量减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情,及时辅导后进,及时矫正错误,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将每节课的学案集中一起,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又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有效地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之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呈现有效性,是因为这种模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有针对性的讲解,它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学习方法的局限,有利于教学成功,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中提到的教学有效性理念。
第五篇:2016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自我意识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再好的外部条件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傅建明教授在前言《有行动就有发展》中这样说道。纵观全书七章,阐述了七种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各种途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结合本人自己短短三年的工作经历,对“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最有感触,因而借题发挥,简单结合本章的内容谈谈新教师的“自主”发展。
一、自我规划
在大学时期有一门必修课叫“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目标规划。目标规划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三类,得益于大学时候的勤奋和认真,我的几个短期目标陆续实现。参加工作以后,发现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更多的时间耗在了学校的行政后勤工作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上,教学停滞不前。我逐渐地发现,若想在繁琐的工作中获得有效的发展,需要对自己进行自我规划。
有效的自我规划,应该包括阶段性目标、终结性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阶段、途径和方法。顾泠沅教授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内容和主题并不相同:职初教师需要重视的是原理性知识,包括从事本学科教学所需要掌握的原理、原则和一般的教学方法;有经验教师侧重的是案例性知识,即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等等;专家教师不同于职初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是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运用原理于实践的策略,其形成的核心是反思。因而,教师不仅要把握自我成长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内容和途径,还应该进行积极的学习、观察和反思,把教育案例上升为经验,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的教育思想。
自我规划成长目标,还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应当考虑目标的动态性与相关性,预见目标的发展和三种目标的关联,教师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相映衬预想目标在行动中的调整等。教师在制订自我成长规划时,还应了解影响自我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等。
二、自主成长
教师的成长过程必须建立在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自主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一)自主学习——提升学科的专业素养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包括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两个主要方面。知识取得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的内外部资源,通过多种学习渠道和方式,获取多元化的知识,并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和掌握。具体来说,提供以下几种方式以便参考:
1.向书本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向书本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及拓展性专业知识,学习跨学科专业知识。调查表明,不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宽”度不够,知识体系不够健全与完整,阅读量严重不足,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教师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特别是对拓展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更显得匮乏。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和学科理论水平,建立起既专又广又博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各种教学期刊、研究报告、论著等文献资料,不断了解学科教学及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丰富自己的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
2.向他人学习。一是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组等协同成长团体活动,不仅参加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应参加相关学科的教研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在与组内其他成员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他人的知识、经验,充实自身的教学知识。二是经常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有条件的可以积极争取到学术单位进修,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三是通过参观和教学观摩等方式向他人学习,这种方式对获取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隐性知识非常重要。四是教师可以通过采访资深的教师、名师、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员,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3.向网络学习。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它打破了年龄、时间和空间等诸多限制,教师应该积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入博客群,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实现与专家学者以及同行的交流与研讨,通过交流研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4.向案例学习。每一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典型教学案例,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性智慧。教师要通过与其他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解决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智慧。
(二)自我修养——提高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一种浓厚的感情,教师的专业情意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体现了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即所谓的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即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道德情操,即由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优秀的、创造力强的教师在人格上具有以下特征:有见识,能从差生中发现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并给予悉心指导;有进取精神,目标方向明确,对失败泰然处之,勇往直前,淡泊名利,完善自我;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见微知著,富有预见性,能想象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成就;有独立性,不囿于教学的清规戒律,喜欢大胆尝试和创新;在人际关系中,耿直、坦率、不拘小节、诙谐、幽默等。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和心理倾向,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观察、领悟自己所处的环境,对别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依赖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自觉研究——积累实践智慧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这里所说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点滴记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并积极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1.“自我行动研究”——探寻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本质上是行动研究。教师从事的行动研究要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探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该成为实践性研究,即在具体背景下,面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从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并将课堂学习看成是学生的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伦理性实践的统一体,基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教师要在事后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完整过程认真加以回忆、记录、探究,特别是推敲后续的跟进措施更有价值。
教师行动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研究与教育行动的紧密结合,教师不但检验他人的理论,而且在行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并积极进行探索和验证,这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2.共同体“解放性行动研究”——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解放性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通过“促进者”即外来专家的帮助,形成自己的研究共同体,并由教师共同体来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育实践。”解放性行动研究”具有集体研究的性质,教师共同体的形成为教师研究、检验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参照系,而外来专家的指导则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保障。因此,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集实践和理论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化范式,它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批判意识、自我反省意识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且对于增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促进教师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3.叙事研究——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提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的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意见,教师所叙述的故事内容,反映着个体过去所经历的事情,投射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动机、观点等;教师所选择讲述的教学故事,总是那些充满情感色彩、对个人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作者通过对所叙述故事的分析,就可以提示故事所隐含的,叙述者自己也难以理解的行为及相应的情感生活。这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所在——从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教学的规律和价值,而这又是关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自觉反思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识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实践智慧不是概念化的知识形态,它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实践智慧的生成不是职业化的客观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积累,而是通过对自身教育活动的反思逐渐领悟和积累而成的个性化的行为能力。如果将教师实践智慧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地位,那么,自觉进行教育反思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教师最应该反思什么
一般认为,教育反思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学技术层面的反思,主要关注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二是教育背景层面的反思,指教师对支撑教育目标和教育行动的理论假设和信念进行分析,从系统理论中发现教师教育观念的瑕疵和缺陷;三是社会超越层面的反思,指将教育活动纳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将道德和伦理标准整合进教育实践,从应然状态的教育理想反思实然的教育实践,通过质疑与批判实现对当下教育的超越。在这三个层面中教师应该反思的内容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师最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因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教师教育思想的成长和形成至关重要。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在紧张忙碌地进行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却很少叩问其工作的终极意义。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沿袭着相同的道路,却很少探究时代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变化。他们也慨叹、羡慕优秀教师所取得的成功,但很少想到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很乐意照搬照用他人成功的经验,但很少探究成功经验背后积淀的教育思想。这实际上是缺乏一种在精神文化、人文修养和实践体验基础上实现的独立的思想成长。
(二)怎样反思才更有效、更深刻
在教育反思过程中,我们应力求用开放的理论视角去反思和理解具体的教育情境。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以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来反思具体的教育情境,诸如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反思教育实践本身。这种基于理论的反思才更有效、更深刻,才可能寻求到规律性的探索,才能让经历成为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积累丰富的理论素养,密切关注教育发展动态,这种学习和关注为反思的方向性、深刻性、必要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通过反思生成个人化的实践智慧
教育反思的直接成果是生成个人化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一方面是理论与人的经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相遇而被“激活”,实现个体性与普遍性衔接,转识成智,形成个体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对个体经验的反思性建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未经教育反思的经验常常是零星的、内隐的和不稳定的,使个人经验显性化、结构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对教育情境的教育学意义上的反思,让经验经由理性的批判转变为与理论对接。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改变那种单纯的以风俗、习惯和前见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倾向,养成反思性的思维倾向,用主动的反思架构起“经验”和“理论”的桥梁,在经验的“理论化”和理论的“情境化”的双向拓展中生成个体的实践智慧。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建立在这种自我意识上的自我规划、自主发展、自觉反思,会内化为不断进取、持久稳定的不竭动力。
2016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