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一篇精美而可爱的散文,阅读的时候,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温柔的情谊,细腻的心思,人与鸟之间暖暖的信赖。
这篇课文是采用赏析品味的方式来讲解的,通过赏析精彩语句来表现中心,揭示主题。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能表达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在小组之内讨论交流,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在班级内依次交流自己的句子,组与组之间不能重复。
例如,第十一自然段,学生分析“挨近、蹦俯、喝茶、偏……”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珍珠鸟的形象,表达作者喜爱之情。这时,我适时引导:运用了什么描写?学生立马回答“动作描写,写出了珍珠鸟的顽皮可爱”。这样通过句句分析解决文章重难点,还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融进语文的学习中。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鸟之情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毕竟,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的丰富表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表现人与鸟相互信赖的句子、词语,感知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最后,通过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第2篇】《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质兼美,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我在教学时注重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围绕“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先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再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将“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作为引领句 “观形闻声、人鸟相亲、相互依赖”这一组组图文并茂的图画串联在一起,让学生逐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以及人与鸟互相信任的进程,进而领悟“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2、以读为本,以画为辅,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圈画、写批注交流等方法理解人鸟亲密进程,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象画面,并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调动学生情感,营造读的氛围,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到达了披文入境的境界。
3、最后播放一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者美好感情的体验和对美好境界的体味,让学生从心底受到震撼和教育。
虽然此节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自己成功的把握了课文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幻灯片的背景不够简洁和清晰,文字颜色和背景的区分度不够等,这些都是自己在今后的课件设计和制作中应该多加注意的。
【第3篇】《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人鸟之情”,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于是我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鸟之情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依靠的是信赖”;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多么美好”。我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如果用心去做,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毕竟,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的丰富表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幼鸟、成年鸟的生活照片,通过图文对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表现人与鸟相互信赖的句子、词语,感知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最后,通过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课上的提问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过多的品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两者如何协调值得深入思考。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第4篇】《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让学生根据课文给珍珠鸟取名字,引起兴趣,引出课题。感受珍珠鸟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我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抓住“竟”和“居然,”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美好境界。
三、再读课文,体会“信赖”。
让学生将冯骥才和珍珠鸟的句子找出来,汇报。让孩子有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找到句子后,让学生体会到冯骥才是关爱珍珠鸟的,珍珠鸟越来越信赖珍珠鸟。
让孩子在读中体味是语文课的重点。我和孩子分角色朗读,以第一人称来读,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冯骥才是关爱珍珠鸟的,珍珠鸟越来越信赖珍珠鸟。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想,如果冯骥才只是一个普通的养鸟人,会发生什么?让孩子发挥想象。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冯骥才是关爱珍珠鸟的,珍珠鸟越来越信赖珍珠鸟,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学完本课后,让学生体验了“人与动物共存”的美好情愫,领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 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第5篇】《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唤醒同学内心的爱,激发他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一、看图说话,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我首先通过看图说话,让学生描述珍珠鸟的样子,初步体会“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并通过课文中作者的描绘,感受作者简洁质朴的语言,以及对珍珠鸟的喜爱。同时,我引导学生辨析“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与“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之间情感的细微变化。是同学们更明确了作者内心对珍珠鸟那种情不自禁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有了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二、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细心呵护。
通过初步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可是要知道“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她怎么会轻易信赖人呢?仅仅体会到“喜欢”是不够的。这时,我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我是怎样赢得珍珠鸟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起初,作者为珍珠鸟营造了一个舒适而又温馨的家;而且决不去窥探,鸟儿才安心地在里面生儿育女;小鸟出生了,可作者却不惊动它们,鸟儿终于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品味,交流。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三、创造性复述,感悟“信赖”创造出和谐生活的情景。
但要真正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只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亲切呵护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而鸟儿胆子越来越大,时常接近“我”,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沟通,是零距离的接触。因此我引导学生复述这一动人的情景,并进一步走进珍珠鸟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在复述的基础上,再说一说你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与作者亲近。这就从作者和小鸟的视角,同时出发,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了相互的“信赖”才会产生美好的境界。学到这里,我自然引读下一段落——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美好的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因此,本文的学习,我侧重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走进鸟儿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表达,不仅感受着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也体会到他从笔尖流泻出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
【第6篇】《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人鸟之情”,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于是我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鸟之情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依靠的是信赖”;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多么美好”。我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如果用心去做,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毕竟,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的丰富表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幼鸟、成年鸟的生活照片,通过图文对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表现人与鸟相互信赖的句子、词语,感知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最后,通过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课上的提问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过多的品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两者如何协调值得深入思考。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珍珠鸟》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