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职场文书 onJanuary 21, 2014
篇一: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点应该进一步改进之处:
1、引课的活动,能够把学生学过的2、3、4、5的乘法口诀进行有效复习,但如果把“一一得一”这句口诀加上并加以应用就更完整了。
2、学生合作学习研究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理念,但应考虑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分几步进行,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
3、在记口诀一环节中,有太多的死记硬背,应让学生理解的记忆,应多发挥学生的个性,避免领学生齐读口诀,死记口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口诀这样更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8的乘法口
教学反思:
8的乘法口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推导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刚开始我创设了蓝猫进课堂的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蓝猫跳一跳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再后来探索新知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我有意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引导他们联系到了现实中的螃蟹(八条腿),由此来编一首儿歌,在儿歌中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结束,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平均分》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把24朵红花,蓝花,绿花,紫花分别放在四个盒子里,然后分别请3个、4个、6个、8个同学上台,说:"我把把*花送给你们,们自己拿走,但你们拿的*花朵数要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拿才合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再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四、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写了一个三位数,十位上是6,让学生猜猜这个数是多少.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是猜得大了还是小了.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加深了对数的认识掌握,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还是一大难点,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篇三: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篇四: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
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
4、组织教学取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组织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心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
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
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体会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尽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五: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级中原有一名后进生,各科成绩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原以为这个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家长对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访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费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牺牲,尽管孩子学习不理想,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儿子信心和帮助。我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如此伟大,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决心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入手: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数学课上,这个“笨孩子”兴奋地举着手,迫切希望回答问题,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他,可没想到他站起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学生耐心地听他讲,可他绞尽脑汁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他举手的神情应该是有自己的思路。难道是紧张导致暂时遗忘。想到这里,我对全体学生说:“×××今天能主动举手,我们很高兴,让我们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显得很意外,既而腼腆地笑了。我发现,这一节数学课,他听得特别专心,而且举手也特别积极,基于上面的经历,我也不敢轻易请他发言,只是试探性地挑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对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望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尽量挑一些适合他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地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应用题单元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有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这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全体学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我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
教学反思:
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点应该进一步改进之处:
1、引课的活动,能够把学生学过的2、3、4、5的乘法口诀进行有效复习,但如果把“一一得一”这句口诀加上并加以应用就更完整了。
2、学生合作学习研究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理念,但应考虑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分几步进行,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
3、在记口诀一环节中,有太多的死记硬背,应让学生理解的记忆,应多发挥学生的个性,避免领学生齐读口诀,死记口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口诀这样更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8的乘法口
教学反思:
8的乘法口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推导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刚开始我创设了蓝猫进课堂的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蓝猫跳一跳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再后来探索新知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我有意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引导他们联系到了现实中的螃蟹(八条腿),由此来编一首儿歌,在儿歌中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结束,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平均分》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把24朵红花,蓝花,绿花,紫花分别放在四个盒子里,然后分别请3个、4个、6个、8个同学上台,说:"我把把*花送给你们,们自己拿走,但你们拿的*花朵数要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拿才合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再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四、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写了一个三位数,十位上是6,让学生猜猜这个数是多少.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是猜得大了还是小了.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加深了对数的认识掌握,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还是一大难点,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篇三: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篇四: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
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
4、组织教学取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组织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心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
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
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体会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尽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五: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级中原有一名后进生,各科成绩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原以为这个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家长对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访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费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牺牲,尽管孩子学习不理想,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儿子信心和帮助。我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如此伟大,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决心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入手: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数学课上,这个“笨孩子”兴奋地举着手,迫切希望回答问题,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他,可没想到他站起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学生耐心地听他讲,可他绞尽脑汁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他举手的神情应该是有自己的思路。难道是紧张导致暂时遗忘。想到这里,我对全体学生说:“×××今天能主动举手,我们很高兴,让我们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显得很意外,既而腼腆地笑了。我发现,这一节数学课,他听得特别专心,而且举手也特别积极,基于上面的经历,我也不敢轻易请他发言,只是试探性地挑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对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望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尽量挑一些适合他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地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应用题单元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有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这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全体学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我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