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观后感
这是一部以1919年巴黎和社会为背景的电影,影片一开始就把我带进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电影中的画面与现实的历史严丝合缝地重叠在一起,而对应逐渐清晰起来的是一国人不同的态度和人格。
年轻的爱国学生,不屈的外交官员,义正严词的抗争,无畏的拒签《凡尔赛和约》80年前弱国无外交的强行规定,80年前充分显示一战海鸥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这部电影震撼的不仅是我们的视觉,更唤醒了我们华夏儿女藏在灵魂深处那一颗颗爱国的心,与80年前的热血青年残产生了强烈共鸣。
顾维鈞拒签《凡尔赛和约》的那一刻,是英雄风姿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刻了把!这样的一个外交才子,在落日的清政府里傲然挺立,闪烁着不灭的光芒,或许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顾维鈞只是茫茫黑暗宇宙里一颗小星星,但他发出的光芒足够让我们让那一时代的青年看到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欧洲不能没有耶路撒冷铿锵的声音撞击着巴黎的大街小巷,我想即使是没有情感的巴黎城墙,在那一刻也感受到了一种气魄,一种尊严的力量。
顾维鈞以自己的言辞诉说着一个弱国的不卑不亢的尊严,而肖克俭这位华裔留法爱国学生却用自己的生命全是一颗拳拳爱国心,一缕香烟顺着巴黎污浊的天空缓缓升起,肖克俭的身体在凡尔赛广场融成灰烬,自焚。肖克俭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我想每一位中国人看到了都会觉得呼吸沉重的,中国,该如何诠释自己的尊严该如何重整倒落的旗帜,该如何踏上兴旺的道路,该如何摘掉弱国的破帽子?肖克俭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自我牺牲。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所有官员都能够如肖克俭一样无畏,而不是关起家门做缩头乌龟,任由别人骑到脖子上 也许巴黎和会会议另一种结果收场,顾维鈞也不会发出“我很失望我也很愤怒”的叹息了。
影片的结尾,字幕打下:1919年6月28日,中国终于第一次向列强说不!看着那一排字,心里突然就有了辛酸的骄傲,心酸是因为我们自爱1919年才说不,骄傲是因为我们终于说了不,终于昂起了头!虽然巴黎和会中国一失败告终,却是一另一种方式赢回了尊严。历史已经远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心痛仍然刻骨铭心。中国。我们百屈不挠的母亲,在中华儿女十几年汗侵血染的探索中,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尊严之路!《我的1919》感谢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历史,而我们的2009必将让我们看到更灿烂的未来!
我的1919观后感(2)
前些天,班里同学一同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属于胜利国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只得到两个席位,并在多次谈判中饱受欺辱,直至最后拒绝签定凡尔赛合约的事。由于事件过程发生在1919年,所以片名为《我的1919》,片中的“我”则是整部影片的主人公:悲哀的外交才子-----顾维钧。
1919年,正是国内动荡,外交紧张,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大钊、闻一多、鲁迅以及数不胜数的伟大思想家或政治家出自这个年代。可影片中的顾维钧还有另一过人之处----雄辩。电影开始不多久,顾维钧刚来到大使馆就随陆征祥总长就中国席位一事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进行秘密会晤,当时,顾维钧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严厉坚定而又不至于咄咄逼人的话语,将他在外交上的天才展露无疑,克里孟梭也对他十分赏识,可中国终究只有两个席位。辩论会上,顾维钧利用日本外交官的丢失手表,发表了一场慷慨淋漓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你们日本,在全世界的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的中国人该不该怒呢?……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热烈澎湃的话语,让各国议员无不在下面交头接耳,点头默叹。
乱世多英雄,英雄多磨难。坚定正义的的顾维钧却多次遭到同伴的误解,辩论会后,他的同伴都说他太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懂得外交方法,偷窃牧野男爵的手表,费大国风范。可有谁能体会他的苦衷,每逢重任,所有人都把重任推给顾维钧,都怕承担不了责任,唯有顾维钧单枪匹马在各国领导面前代表中国谈判、会晤,为山东问题而努力。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责怪顾维钧,说他懦弱无能,说谈判无法解决问题。顾维钧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支持者。仅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回。最终顾维钧大义凛然的没有签下辱国的凡尔赛合约。
外交关系永远是政治上最具有难度的题目。现金,虽然社会较为安定,但外交并不顺利,与美国,与日本…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隐秘的问题,或因为领土,或因为资源,或因为历史,数不尽的原因,数不尽的问题。
1919年的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决不能盲目动用军事力量,除非属于自卫,再动用军事力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国际上,外交事务上,定要谨慎,不卑不亢,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
顾维钧的事例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应当如何处理外交事务?很可惜,外交多变,没有永恒的定论。不论怎样,我们都应学习顾维钧,遇事冷静,热爱祖国,让中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我的1919观后感(3)
《我的1919》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作为当时中国政府外交全权代表的顾维钧的回忆为切入点,真实再现了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大使与列强智斗的过程及爱国志士肖克俭在巴黎与列强抗争,最后以死明志的故事。
“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我想这句话用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也未尝不可,国际舞台只是少数强国大国的秀场,其他的小国穷国只能跑跑龙套,打打酱油。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国际关系多是建立在利益之上。1919年,一战终于结束,留下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人类,可战胜国就不同了,他们要惩罚战败国,要清点战利品,要尽力捞取能够捞到的利益。可是,中国,再一次处于尴尬的境地,按理说,中国是一个战胜国,照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的话说,我们要争取得到与会大国的“同情”,可是,那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人家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怜悯你。所以说,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森林里,中国不仅觅不到食物,而且自己的肉也有被瓜分之可能。想想吧,一头骨瘦如才的狮子,被老虎撕咬,被假着虎威的狐狸欺负,被野狗小鸟调戏,苟延残喘,无自御之能力,多么悲惨的一个境况呀!
那时的中国连国家最起码的尊严都不能维护,伤得起吗?伤不起呀!国家尊严被百般蹂躏,万般践踏,国家主权被别国作为“互惠互利”的砝码,国将不国。哪个国家的民众能忍受这般辱弄,惯于隐忍的中国百姓最后也忍无可忍,可是他们也只能在国内闹一闹,骂政府
无能,骂外交官不给力,隔靴挠痒而已!但这对于开启民智,刺激政府还是蛮奏效的。其实当时各种失败,其最根源的原因就一个字;“弱”。
唐德刚曾在他的书中评价说:“中国百年外交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李鸿章,顾维钧只算半个。”显然,在他眼里,顾维钧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我不知道他是站在怎样的角度去评价顾维钧的,但我想说可能他并不算一个合格的外交家,因为他没有完成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但是他可以昂首挺胸的说他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因为他做到了无愧于心,无愧于民。也请大家不要忘记就是这个“只算半个外交家”的男人,这个被人民的呐喊,被权力的纠缠推到“历史坐标”的男人,默默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重压,在和会上拒绝了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他使中国成为了惟一一个作为战胜国中没有签字的国家,这是自从欧美国家侵占中国领土以来,中国第一次挺直腰杆对不平等条约说“不”。他为中国外交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他使1919年6月28日这一天由中国的一个屈辱日变成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用影片中法国总统对他的评价来说:这样的中国人才是把辫子真正剪掉了的中国人。我们又凭什麽却指责顾维钧最终没有收回山东的主权?我们又凭什麽评论顾维钧“只算是半个外交家”?我向来很敬佩周恩来总理,他被外国称为“中国最难应付的外交家”,他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我觉得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业上的贡献离不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
支持。但顾维钧所处的环境就没有那麽理想了,所以我想说,如果将周恩来总理放到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不一定会比顾维钧做得更好。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周总理的意思,我只是觉得现实对顾维钧太残酷了,一些人对顾维钧的评价太不公平了。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深有感触,我才了解到了顾维钧这样一个为大多数人所不理解的英雄,才真正体会到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也深刻地明白,国家的繁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身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更加不能够松懈,我们应更加地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让这段屈辱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我的1919观后感(4)
《我的1919》展示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的这段尘封的历史。1919年一战刚结束战胜国便在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即"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然而当时中国自以为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就可以借此对过去百年所犯下的错误加以改正,废除外国在华特权,收回中国的领土,但这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盛宴”中国任然只是“鱼肉”,给中国人的只有屈辱。
《我的1919》从顾维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巴黎和会及自己心路历程的记述,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场景,唤起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追忆和感慨。当时的清政府,落后而腐朽,对外无法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却残酷地镇压各种形式的爱国运动,已经完全沦为了列强们以华治华的暴力机器。“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就别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一味地服从只是一种奴性的体现,完全无法换来丝毫的怜悯,反而只会招来更多的厌恶情绪。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当时清政府的孱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交际事务上处于的被动地位。不可否认,顾维钧是国际外交界的天纵英才,此外,他还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外交的一生。
电影中顾维钧在会议上制造的“金表事件”是对日本的戏弄和嘲讽,毫不留情地打击了牧野男爵的嚣张气焰,借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了自己观点,一席慷慨激昂的讲话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最后一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山东是永远是中国的,她就象母亲的孩子,永远不会送给任何人!”虽是短短的一句话,语气却中饱含着其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怒,以及对国土遭到践踏的悲痛。正是这个恰到好处的类比,诠释了山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引发了在座他国代表的理解与共鸣。美国总统威尔逊第一个开始鼓掌,紧接着除日本代表之外的所有国家代表都献出了自己的掌声,高傲的西方人也不得不为这东方人的智慧所折服。电影的另一条“爱国线”,则由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牵动。弘扬爱国思想,唤醒麻木民众,组织华工抗议游行,肖克俭代表的是具有先进思想的爱国先驱者形象。也许,有人觉得这种人存在的价值并不大,在历史的长卷中甚至无法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历史之所以能前进正是有无数这样舍生取义的先驱者的推动,他们每个人的力量积聚到同一个点上时,也能发挥排山倒海的巨大作用。所以永远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个场景让我难以忘怀,凡尔赛宫前的那一抹灼眼的火光。那是肖克俭最后的呐喊,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是他对信仰执着的追求,同时,也是湮灭。从理性的角度讲,肖克俭的做法并不明智,这对帝国主义的肮脏交易毫无影响,他应该留下来继续引导工人罢工,也许他能够用实际行动唤醒更多麻木的民众。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飞蛾扑火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肖克俭用自己的身体点亮了一盏明灯,引燃了更多中国人心中的斗志,同时也刺痛了列强们的双眼。他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从今天起,中国人将挺起自己的脊梁!
然而在今天,我们不会再被欺负,中国早已走出了“弱国无外交”的阴影。现在我们能在国际上以大国姿态行事,可以与其他国家相抗衡甚至超越一些发达国家了。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安于这太平世界,放任让自己,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重新回忆起那段屈辱的往事,用它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电影《我的1919》让我们见证了先驱们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今天,我们也应该发愤图强,为我们的国家,人民努力!!
我的1919观后感(5)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愤怒,失望,感动鱼希望交织在一起,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影片以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为历史背景,以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之一——顾维钧的视角讲述了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
愤怒——看到中国的山东,一个靠着中国心脏的地方,一个一直成长在中国国土上的地方,一个与生俱来中国就具有主权的地方,在巴黎和会上被以英法美为主的国家像商品一样捏着去找它的“新主人”,一个国家的主权是可以这么随意践踏的?是可以与其它国家“分享”的?简直可笑之极!
失望——中国即将失去她身体的一部分,可是此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干嘛?!作为一国之长,为了自身的利益,甘愿做资本主义国家的傀儡,甘愿跟在资本主义强国后面摇首乞怜,甘愿出卖他的四万万人民,主动放弃在山东的权利!我们的一些外交家们,人民的代表们又在干嘛?!一味的屈服于政府,成为政府的工具,接受政府的决定!谁能相信,谁能接受?
感动——我们中国领土不需要这样的政府,我们中华儿女不需要这样的政府!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屈服!我们坚决像列强们说——不!没有人可以将我们血、肉分离!当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在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中国对山东的问题观点时,他慷慨激扬、据理力争,机智地借怀表为题,语出惊人:“如果这也算“盗窃”,那么日本对中国山东的一系列行为又是什么?恐怕仅用“盗窃”来讲就太为逊色了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律撒冷!”是的,中华儿女不是任人蹂躏小猫!我们是勇敢的,我们是有勇气的,我们的领土主权怎容别的国家随意处置?此后,由于这次态度的坚决,法国派人在中日之间做所谓的“和解”,用软种方式来夺取中国的领土权,被顾维钧果断拒绝,一语中的其狼子野心:日本想把主人钱包里的钱拿走,把一个空钱包还给中国。在随后的种种压力下,顾维钧没有放弃,没有屈服,他努力着,尽力斡旋以换取中国的领土主权。他的形象已不仅仅是外交家的代表,更是千千万万热爱中国这片热土的中华儿女的代表!另一个人,顾维钧的知己——肖克俭,充满着革命气息,在军阀政府要求在和约上签字时,他带领着中华海外子女举行了游行示威,“还我山东”的口号响彻整个巴黎,他们手无寸铁,面对着坚枪利剑,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血肉血肉身躯诠释了中华儿女拳拳赤子之心。凡尔赛宫外熊熊燃起的烈火让我们心碎,他以血的代价表决心,当一个名族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当沉睡的狮子发怒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我被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了,但却不能不正视最后的结局——巴黎和会中国以失败告终。失败了!英法美在权衡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之后,还是夺取了中国山东主权,顾维钧外交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不能不面的事实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太薄弱。纵然我们有着腊梅的顽强精神,却还是逃不过四季的变化,正应验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贫困弱小的中国,军阀政府卖国求荣,中华儿女力量的渺小,这一切因素让我们在外交上尽出劣势,毫无发言权可言,面对威胁,只能用语言抗议,行动注定只能失败,太无助了。历史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国之后的道路,先烈们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崛起的中国,处在世界风云变幻中的中国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来面对我们的未来呢?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在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的支持。没有爱国精神,国家就只剩下空壳,即使国力再强大,在危险面前只能是一盘散沙,毫无持续的战斗力而言;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空有爱国心,中国也只能是一只腹中空的竹笋。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国力和爱国的凝聚力,中国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主动权,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优势地位。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和平年代,我们没有机会,也不需要像先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来保卫我们的祖国。时代变了,但我们的爱国精神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浓郁,只是我们的爱国方式因随之改变。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关注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在学生时代树立理想,努力奋斗,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诚然,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13亿中国人的力量却不容小觑。其次,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资本主义的环绕下,一些人,包括一些大学生,盲目的崇洋媚外,对祖国满心失望,的确中国还有很多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可是,怎么能如此片面的看待问题?不想想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多少年了?它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而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还很年轻,我们的前辈一步一步摸索至今,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放弃,取得了许多的成果——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种进步和飞跃,足以令我们为她感到骄傲与自豪!
爱国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爱屋及乌,祖国好的与不好我们都要接受。在享受成果的同时,应该为改进她的缺点而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永不言弃!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具备这种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国家面临困难时将个人利益一切抛之脑后,风雨同舟!才能使我们国家更有凝聚力,更有勇气、力量与信心接受挑战!
在影片中,中国一直坚守和平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亦是如此,并且由于世界渐渐融为一体,我国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因为中国的发展需要安定祥和的地区稳定局面。虽然山东领土主权问题早已解决,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领土主权纠纷一直都存在着,周边国家围绕着中国海洋权益进行的种种举动,却始终没有对中国政府的真诚努力而体现出善意的回应,如中非黄岩岛事件,中日钓鱼岛之争等等。无论世界的格局如何变化,世界的主题如何变化,世界的实际原则都不会变,那就是“赢者通吃”,是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如今,随着世界总资源的减少,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资源,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中国的海上蕴含着丰富资源的岛屿和岛礁,也逐渐被很多国家所觊觎,因此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强大的军事攻击能力,我国随时都有可能在世界丛林中任人宰割甚至销声匿迹。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上演,我们中国政府要更加重视经济,尤其是军事的发展。我们不是寻求霸权主义,我们不求能与美国等大国相抗衡,但最起码我们要能自卫,要有一定的底气和勇气对心怀不轨的国家说:“你可以毁灭我100次,但我绝对有能力毁灭你1次!”
或许在有些大学生看来,大学还是一个象牙塔,我们无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军事科技的发展做贡献。确实,我们无法跑到前线,但我们并不能只是坐享其成,沉溺于享乐主义,作为后备力量,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祖国各方面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是不是应该做好学生的本分工作,先学好文化知识?是不是应该根据个人能力的大小,适当的予以能力的拓展,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是不是应该为增强我们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这段屈辱,铭记中国的呻吟,听清中国的呐喊,看清前方的道路,让我们继续韬光养晦,不忘积极有所作为,用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团结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为我们的祖国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我的1919观后感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