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让我深深的震撼,看完后久久不能从这部影片的画面中回到现实。
可可西里,又称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带”。它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地带。整个可可西里均在海拔5000m左右,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环境险恶,令人望而生畏。人类无法在那里长期生存,只能依稀见到已适应了高寒气候的野生动植物,且总数量有限。人们给这里起了许多可怕的绰号,如“神秘的死亡地带”、“死亡线”、“人类的禁区”、“生命的禁区”等等。
这部影片从头到尾都体现出一种很孤独的气息,最尤为特殊的是西藏的天葬第一次添置到影片当中。开篇中就以强巴的死亡和对于猎藏羚羊拨皮的场景奠定了电影的主题思想与基本色彩。每当看到影片中有秃鹫的身影闪现是,总是在有死亡出现时,有尤为让人心惊是由四五百只藏羚羊的骨架,与一个个羊皮瘫在地上是很悲烈的场景,很想闭上自己的眼睛但又不得不去体会那种悲情。这部影片深深的塑造了每一位主人公与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不说,他真的让我得到深深思考与反思。影片对音乐的运用也是颇为出众的,它似乎永远是低沉悠扬的,仿佛是一种生命之声,如每当镜头对准连绵不绝的山脉时,沉重的音乐便会响起伴随着藏民的歌声,回荡在高原之上,更加深化影片的主题。
对于环境那是毋庸置疑的。当看到一只藏羚羊死时,我们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当听到在几年的时间里藏羚羊的数量从100万只降到不足1万只,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但我们是否想到,那是从一只只的数量积累上去的,如果没有,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我们使用每一双一次性筷子时,我们可没有觉得我们的行为对于整个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但当每一个都这么想时地球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为什么总是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去反思我们当时做的是有多么过分。韩寒曾经说过:“人本性贱”。我们是否能这个真正的改变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不悔的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那些活着的或许是死了的巡山队员同样是可可西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下生活的太久太久,有父母的关爱,老师与同学的关怀,使我们忘记了血腥与暴力。那些电影中人物的真正的原型杰桑·索南达杰、哈希·扎西多杰、靳炎祖、尕仁、白辰、索南诺布、日尕、拉巴、纳美才仁、才仁文清、扎西才让、尕玛、仪加、扎江,让我们深深的敬佩。当他们面对流沙侵蚀时他们身旁却空无一人,当他们面对肆虐的狂风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时,他们的救援物资却因他们的同伴因遇流沙牺牲而搁浅,当他们经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跋涉赶上狩猎者时,他们却只有被包围的份,他们死不瞑目啊,因为他们的身后是自己的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和正在一只只正在不断倒下的藏羚羊啊!
我只想说,向我们伟大的巡山队员致敬!或许这样的斗争不会结束,但我们会斗争到底,为我们子子孙孙未来!
可可西里观后感(2)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不缺乏与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的事迹,最打动人心的恐怕就属可可西里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可可西里观后感总结。
周五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电影----《可可西里》。这部电影,把我深深地震撼了。
由陆川导演的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可可西里,它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的故事,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而关于这个话题,则是世界性的。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大约生活着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铃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其原料藏铃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铃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潜入可可西里猎杀藏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铃羊几乎被杀光,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铃羊。
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马多杰先后牺牲。
我觉得《可可西里》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真实性。刘栋陷入流沙的镜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这个镜头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从影片中我看到了生命的无奈,人们不知何时何地会面临生死离别……
我倡仪:保护生态环境,永远为美丽的家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可可西里观后感总结,在上面文章中我们学大语文教师已经为同学们总结出来了优秀观后感赏析。希望你好好学习我们带来的观后感知识。
可可西里观后感(3)
《可可西里》——一部触动观者灵魂的影片,它震撼着我的心灵,使之久久不能平静,与内心的感受相比,自己的文字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可可西里以记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残忍而悲壮的故事,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员义无反顾的保护藏羚羊,他们无私地守护着可可西里,守护着自己热爱的那片残忍而美丽的土地。他们的敌人不仅仅是那些残害藏羚羊的凶手,还有那恶劣的环境,这些可爱的人们最终却没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壮烈牺牲。
电影给我的启示很多,比如生命在恶劣环境中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比如保护环境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今天我想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谈谈这部影片。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信念使得他们如此执着,如此坚强,他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外来援助,暴风雪,流沙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们面对着的应该是怎样的困难?但是他们依旧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在巡山队员们的心中藏羚羊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家庭,爱情,亲情,甚至于自由都比不上他们保护藏羚羊的心情,为此他们舍弃了一切以至于生命。这种为了人民,为了社会,为了环境而甘愿奉献小我的价值观激励着他们,是他们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他们的价值观是积极的,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这样的价值观能推动社会发展,思想进步,他们是伟大的,可敬的,是英雄!
影片中有无数的场景触动着我,最深刻的应是那无情的流沙,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流沙的存在,夜里居然梦见自己陷进去了,接着是声嘶力竭的叫喊,和内心无助的痛苦,梦中的感觉之真切使我忘记了那是梦境,醒来后思想仍深陷其中。巡山队员们比谁都了解这吃人的流沙,依然义无反顾的执行着保护藏羚羊的使命,可见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予人们多大的鼓舞和勇气。
影片的开始,屠杀藏羚羊的侩子手竟然无情得像杀羊一样杀害了一名巡山队员;影片中多次出现大数量藏羚羊被屠杀后的场景,那一堆堆的尸骸,那一片片的羊皮羊绒,真是触目惊心;影片末尾,那些侩子手枪杀日泰的画面……盗猎分子就是这样对待生命,这些使得我深感愤怒和悲哀!我不禁想质问盗猎分子们人性何在?难道为了金钱利益就可以不顾环境,无视生命吗?难道为了一己私利就可以胡作非为,泯灭人性吗?难道你们的内心就不感惭愧和羞耻吗?难道……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为了保护藏羚羊可以一个人三年呆在一个地方,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不曾离开;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利益而不惜屠杀生命。盗猎者是可耻的,他们把金钱利益的价值摆在了第一位,唯利是图,错误的价值观使得他们的灵魂肮脏龌龊,做出损害社会的事情,自己却一无所知。
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促进作用,我们在敬佩那群巡山队员的同时,要学习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如此,社会才能进步,环境才能得以保护。
可可西里观后感(4)
可可西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一个神圣的地方,藏羚羊满山奔跑,在青草地上撒下欢快的脚印。昔日,而今大漠、狂沙、雪暴、追逐、枪声、鲜血。
看过几篇捕杀藏羚羊的文章,羚羊眼中哀求的眼神让猎人放下猎枪,再不杀生。一直以为人都会像那样有同情心,都有爱护生命的爱心。当看到千百张藏羚羊皮平铺在地上,看到每张皮上冲锋枪穿过的洞,才知道错了,原来真有如此残忍的人,杀羊不眨眼的人。
“剥一张皮子五块钱。”撕扯着那柔软的皮毛心里坦荡荡?活生生的一只动物,前一秒活蹦乱跳,后一秒鲜血满地,可怜死都无完尸。给你五块钱,你就撕下了自己的画皮,露出黑色的面孔。你,难道就值五块钱?
端着冲锋枪,眯着眼,子弹壳清脆的落地声,一个酷毙了的姿势被你糟蹋的一无是处。当子弹穿过羚羊心脏时,你有没有听到她的哀叹声?她不只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还为你,为我们人类,她绝望的眼神似乎在呼喊:人类,积点德吧。鲜血汩汩地从心脏流出,枪孔中看到你在笑。该千刀万剐的家伙,车裂都不解恨。
从来都是打着“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旗号的我们又几时曾为动物们做过点什么,又一种珍稀动物快灭绝了,虚伪的人们流下几滴虚伪的泪,摆一张虚伪的似乎很哀痛的臭脸,写几篇号召人类保护动物的文章,似乎真的很慷慨激昂,放下笔后就像失忆了一样,什么都忘记了。于是动物一种接一种地灭绝,人们一次接一次地装哀悼,如此而已。
我也很虚伪,只有在看着电影时怒发冲天,看完后写一篇通篇都像泼妇骂街的文章,写完后有一种快感,就像给杀羊的人放血一样,痛快,而我又为它们做过点什么呢?
可可西里观后感(5)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看完全片,我才了解导演陆川为什么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影片《可可西里》经过全片的实地拍摄,即展现了可可西里的天堂般的美丽神圣,又刻画了可可西里地狱般的恶劣环境。同时讲述了一个关于为保卫藏羚羊而成立的西藏巡山队真实的感人故事。影片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阐述了一个生命与死亡、信仰与永恒的轮回。给人以无比的震撼,纵使是好几天前看的,我也迟迟不能停止对片原始荒林的深省,脑中仍时时浮现出日泰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放下枪,跟我走……
这是一首歌颂人类生命与信仰永恒的史诗,更是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纪实片,也是一幅动态的艺术画。从静默的山峦,盘旋的神鹰,颂经的喇嘛、欢腾的藏族舞曲到无情的枪声,藏羚羊的哀鸣,还有阿旺听见强巴死后停下的刀声,马占林久久站在日泰尸体旁的静默……每一组镜头,每一出场景无不那么附有深刻意义又显得这么自然。《可可西里》的确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次革命。
此外,影片从强巴无奈地倒下开始,然后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贯穿全剧的尕玉,再到雷厉风行的巡山队队长日泰,情深义重的刘栋,矜持忠恳的洛桑,青海师大的伊西……最后才是狡奸龃恶的盗猎头领,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惟妙到了极致。但丰富多情的生命却在刹那间无声的停止了,一声枪响强巴的生命结束了,刘栋在全无征兆的情况下无声得被流沙瞬间吞噬,洛桑在白茫无际的雪山中挣扎道我们走不出去了,没有停顿,没有给观众调整情绪的时间,很快,日泰也倒在了盗猎头领的枪口之下。
仔细回味剧中的角色,日泰始终矜持着自己保卫可可西里的信仰,虽然因为巡山队的经费问题也卖过收缴的羊皮,但他从未触犯过自己信仰的底线,最后因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盗猎头领的厚待而遭受了灭顶之灾。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可以衡量评价一个人,正如磕长头的人的手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
影片中刘栋是一个较为浑厚丰满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的爱情,他本可以幸福,但他仍选择了自己的信仰,无声的为日泰奔波卖命,然后无声得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双膝入沙后,挣扎已是徒劳,他只能等待死亡。。而比起流沙的肆虐,更为令人恐惧的是被孤独所吞噬。因为那里没有光亮,没有声音,也没有了感情,只有孤独的躯体,他只能渴望死亡。幸好,他很快会因为窒息而亡,不然那里将会是世界上最悲惨的地狱。就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此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接着是马占林,可能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也让自己当过医生的儿子救了肺水肿倒地的巡山队员,最后自己也救了主角尕玉一命。影片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很抽象,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五块钱剥一张羊皮的他我们或许只能用鲁迅的麻木儿二字来形容。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阿旺这个角色,他为了保卫藏羚羊不被偷盗者杀害在荒漠中一住就是三年,因为人手不够没有只能留他一人看守山区,是什么能过让他可以战胜恶劣的环境,直面孤独三年如一日默默地保卫着可可西里,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当那些藏羚羊挣扎的身躯、抽搐的四肢残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看见遍野血红的骨架、看见中国最后一片原始荒漠可可西里正在被卑劣的小人蹂躏你会如何选择?
我会选择孤独!
孤独的人固然是可耻的,因为他们往往狭小、自闭、消极、悲观,但如果为了埋没孤独而刻意去屈求喧嚣、繁杂、势力、虚伪的世俗,我更愿意孤独地隐没在可可西里的流沙之中。
可可西里观后感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