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职场文书 onJanuary 18, 2014
篇一: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有得有失,感触颇多.在不断的反思中深感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实效,实惠.以下是自己的几点的反思情况.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例如在上>时,借助FLASH动画,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百密一疏。要将这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篇二:高一地理阶段性教学反思
从2004年秋季开始,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谈谈自己前一阶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应该说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P50的探索“模拟水循环”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厄尔尼诺”、“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须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等进行。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信息化趋势明显增强,而且我们学校又是宝安区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因此备课组要求每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应用于课堂,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和实验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选用不同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4.大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突出各类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几次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如学期一开始,我们在每个班分组进行了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在学完第一章内容后,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我校的天象馆与天文台;国庆期间,我们组织了高一年级(上地理课的班级)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等。
5.在学生作业设计、课堂测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们在每章学习结束后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结(相当于作业),学习小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知识再现,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识归纳性质的表格或知识网络,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完一章内容后再回过头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础知识和知识体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训练,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与延伸,题型有选择题或综合题,一般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做,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针对一章的教学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意见或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此外,我们还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强调在教学时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和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困惑与反思
一个多月的教学,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作为教师,我们(其它学校教师也一样)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如冲击地震),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如教材P50“模拟水循环”的探索活动,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P56的案例研究“厄尔尼诺”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或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此高一地理备课组经过认真研讨,对后一阶段的教学达成以下共识:
1.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备课组内、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充分调动备课组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2.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满堂转”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④各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3.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如加强研究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们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篇三: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期末考试成绩以均分50分而告终。而八个班只有三个班均分超过50分。回顾这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颇有感慨。现对这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1)学生的基础差
与往届的学生相比,这届学生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完全不学习型
占有小部分比例,每班约为2---3人,这些人上课除了打瞌睡,就是双手抱在胸前,目光呆滞,一愣就是一节课。任你花言巧语还是天方夜谭,我则稳如泰山面不更色,心不跳。
②偶尔学习型
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偶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但稍纵即逝,且不求甚解,没有追根求源的精神。即使有时会问老师题但问过拉倒,听不懂也就算了。
③半梦半醒型
约占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与初中没有学过地理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乎视社会生活的恩赐;过分强调的终极目标的相同,而乎视他们起跑线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个人认为,中考考600分的学生与考400分的学生学习同一套教材,面对的是同一张高考试卷,这对考400分的学生来讲,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
同时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圈在教室里。每天有大量的作业。双休日和假期又被没完没了的补习班所包围。学生身体素质差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没有了。如我们在讲“天气”的时候,上课时我说:“气温降低了,天气会……”学生接下来说:“变暖。”再如我们讲到风向的时候,学生理解为向东边刮的就是东风。
高一地理是高考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最难点,在高考中占到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初学地理的人学习起来肯定会有难度。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在400分这一档次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难。上课学生听不懂,而教学内容又是高中三年中最为繁重的。因而对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处于懵懂状态,收获百分之五十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生的整体素质低
洞察这届学生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好玩乐,怕吃苦,凡事我行我素,享受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过。我也曾与几个学生交流过。我问他们:“你们将来打算干什么?”回答:“不知道”惊人的相似,可怕的惊人,难道这就是目前高考制度下塑造出来的国家栋梁?试想我们的国家没有高素质的人材吗?当然不是,但毕竟是少数人。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一批学生将来才是社会的主流,是生力军。难以想象一旦他们掌管了我们的国度,我们的社会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在这学期的教学方法上,我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但综合前边的因素,再加上这学期教学任务重,课时比往届又少了一课时,这些教学方法用在这届学生身上并不适用。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调整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难度。下学期我们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好。
篇四: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能力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激情。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激情靠激情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因此,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整和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3.创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篇五: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有得有失,感触颇多.在不断的反思中深感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实效,实惠.以下是自己的几点的反思情况.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例如在上>时,借助FLASH动画,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百密一疏。要将这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篇二:高一地理阶段性教学反思
从2004年秋季开始,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谈谈自己前一阶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应该说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P50的探索“模拟水循环”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厄尔尼诺”、“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须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等进行。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信息化趋势明显增强,而且我们学校又是宝安区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因此备课组要求每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应用于课堂,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和实验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选用不同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4.大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突出各类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几次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如学期一开始,我们在每个班分组进行了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在学完第一章内容后,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我校的天象馆与天文台;国庆期间,我们组织了高一年级(上地理课的班级)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等。
5.在学生作业设计、课堂测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们在每章学习结束后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结(相当于作业),学习小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知识再现,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识归纳性质的表格或知识网络,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完一章内容后再回过头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础知识和知识体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训练,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与延伸,题型有选择题或综合题,一般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做,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针对一章的教学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意见或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此外,我们还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强调在教学时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和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困惑与反思
一个多月的教学,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作为教师,我们(其它学校教师也一样)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如冲击地震),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如教材P50“模拟水循环”的探索活动,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P56的案例研究“厄尔尼诺”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或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此高一地理备课组经过认真研讨,对后一阶段的教学达成以下共识:
1.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备课组内、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充分调动备课组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2.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满堂转”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④各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3.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如加强研究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们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篇三: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期末考试成绩以均分50分而告终。而八个班只有三个班均分超过50分。回顾这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颇有感慨。现对这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1)学生的基础差
与往届的学生相比,这届学生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完全不学习型
占有小部分比例,每班约为2---3人,这些人上课除了打瞌睡,就是双手抱在胸前,目光呆滞,一愣就是一节课。任你花言巧语还是天方夜谭,我则稳如泰山面不更色,心不跳。
②偶尔学习型
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偶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但稍纵即逝,且不求甚解,没有追根求源的精神。即使有时会问老师题但问过拉倒,听不懂也就算了。
③半梦半醒型
约占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与初中没有学过地理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乎视社会生活的恩赐;过分强调的终极目标的相同,而乎视他们起跑线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个人认为,中考考600分的学生与考400分的学生学习同一套教材,面对的是同一张高考试卷,这对考400分的学生来讲,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
同时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圈在教室里。每天有大量的作业。双休日和假期又被没完没了的补习班所包围。学生身体素质差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没有了。如我们在讲“天气”的时候,上课时我说:“气温降低了,天气会……”学生接下来说:“变暖。”再如我们讲到风向的时候,学生理解为向东边刮的就是东风。
高一地理是高考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最难点,在高考中占到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初学地理的人学习起来肯定会有难度。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在400分这一档次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难。上课学生听不懂,而教学内容又是高中三年中最为繁重的。因而对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处于懵懂状态,收获百分之五十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生的整体素质低
洞察这届学生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好玩乐,怕吃苦,凡事我行我素,享受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过。我也曾与几个学生交流过。我问他们:“你们将来打算干什么?”回答:“不知道”惊人的相似,可怕的惊人,难道这就是目前高考制度下塑造出来的国家栋梁?试想我们的国家没有高素质的人材吗?当然不是,但毕竟是少数人。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一批学生将来才是社会的主流,是生力军。难以想象一旦他们掌管了我们的国度,我们的社会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在这学期的教学方法上,我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但综合前边的因素,再加上这学期教学任务重,课时比往届又少了一课时,这些教学方法用在这届学生身上并不适用。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调整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难度。下学期我们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好。
篇四: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能力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激情。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激情靠激情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因此,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整和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3.创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篇五: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