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职场文书 onFebruary 22, 2014
篇一:美术教学感言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篇二: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文至直则无味”。我认为课至平则无趣。那么,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呢?才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好书,一部电影,要吸引住读者、观众,精彩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上课也同样如此,没有精彩的开场白如何吸引学生呢?所以,一堂好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设计得好,先声夺人,就能激发情趣,创设意境,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就会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这“教”就是审美教育。美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艺术。而审美过程是人们用感觉器官耳、眼感受客体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导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美的造型、美的线条、美的色彩、美的构图、美的声音,从而唤起一种审美的快感。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达到目的。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二)、兴趣激发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实物导入
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有时,千言万语的,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使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上《标志设计》这一课时,我取出学生常见的标志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运用谜语导入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3、运用故事导入
儿童喜欢听故事,他们一听故事,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述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想象激发法
黑格尔曾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但真正的想象是需要有情感体验的,没有情感的作用,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想象的内容是自由的、宽广的,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方法,如生动的语法描述,音乐的欣赏,画面的展示,学生的表演等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提高的想象力。另外,一节好的美术课除了要有好的导入,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了解美,学会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的内容在身边随处可见,训练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或采用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或实物投影或用电教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二、让学生敢画,勇于表现自我个性。对初中学生来说.美术创作有着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绘画中的勇于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方法上说就是一种成功。因此,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增强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造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
1、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才能,引导他们把创新的意识表现在纸上;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喜欢提问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构思想法,引导他们将之表现在创作中。评价时,尽量地在学生作品中找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去判别一张画的优劣,以免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阴影,形成绘画障碍。
篇三:
自踏上三尺讲台以来,经过了十八年的风雨历练。在这些年里,本人有一些对美术教学方面的感悟,愿以此和诸位同行们分享,但因本人文学基因较弱,故有表达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教学生涯中,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时间的分开安排对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影响:
在美术课上经常有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两节课又相隔时间太长,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或出现不带工具的现象。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明明是一种课程,但必须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我们通常是让学生造型,到了第二节课我们就要让学生把第一节课的内容涂下颜色,作业如果收上来,有的学生还要回家继续深入地画。而不收,学生又容易在下一节课来的时候忘了带。我在《色彩的深浅变化》这一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事例:水粉是我们学生非常熟悉的绘画材料,但携带工具却非常多,学生就经常会出现忘记带的现象,我想这一点可能很多美术教师都会有同感,所以我在想:如果能将分开的两节课安排在一起连堂上,这样我们就能在一个大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加速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提高审美和创作能力。
二、让欣赏为良好的想象创作铺路。
台湾台北师范学院的苏振明先生指出:“鉴赏是一种逆行的再创作;创作是一种鉴赏后的表现能力,欣赏与创作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在创作之前安排欣赏,可更好地启发学生画出好作品前,而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后,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欣赏名画名作,同龄优秀习作是美术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渠道,也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联想和创造。说到联想,其实世界上最善于想象,最富有想象力的就是我们的儿童,他们的心未受到任何框框的禁锢,能驾驭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大海、天空乃至无限的宇宙,想象能赋予万物以生灵,缩短时空之间距,并通过大胆想象出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来。例如:孩子们在欣赏了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后,就创作出了这样一组蒙娜丽莎:有的拨动琴弦,悠闲典雅;有的手握画笔,轻松自在;有的怀抱婴孩,亲情;有的手持书本皱眉苦思……这些作品中蒙娜丽莎这一形象是以临摹为主,而周围的环境是学生根据自己为生活经验添加的,这些作品笔法多样,情趣盎然,看后耐人寻味,可见创造需同想象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和分析又要以欣赏感受为基础,从而达到更完美的结果。”
三、关于泥塑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其实当时毕业前虽专业是美术,但却未学过泥塑后来自己花钱去专业机构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再将这些学习运用在教材的泥塑课中,发现使用材料的不同会涉及到做法上的不同。例如:使用泥土在练习“团”这个基本方法时,如出现裂口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抹即可,而使用橡皮泥来练习同样的手法时,却需要用两手指轻轻挤压方可使其合拢,之后还要继续揉上一会儿,方能出现不裂口的效果(因圆形出现裂口作品就不易成形,故不能在其过程中出现裂口)。再如使用橡皮泥虽简便易购买,但成形后作品会出现由硬变软的现象,而且时间一长又会出现白色的斑点,不便于保存,而且泥土做的作品可在干后上釉烧制,最后当你从窑炉中拿出自己
DIY的这些陶艺作品时,内心的喜悦不言而遇,而且可以永久保存而不变色。
以上均为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感悟,望各位前辈及同行们指正。
篇四:
艺术的最根本特点是美与独创,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象,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今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在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上又积累了一些心得。
“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充分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以眼睛为主的多种感观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体验、想象、理解、加工改造审美意象、用手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件作品时都流露出一种愉悦的、放松的、甚至恋恋不舍的情绪。为此我费了一番脑筋:
首先,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通过参观、讨论等方式进行。比如在进行“生活”系列时,其中包括“学校—校内、街道—校外、窗外、藏宝图”四个活动。我们带领孩子们根据地图参观幼儿园,运用折纸、粘贴等方法绘制从幼儿园到家的地图,运用厚纸版制作藏宝图拼图,孩子们把自制的小人儿放在地图上送他去各个地方,向同伴介绍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各条线路。
其次,给幼儿提供充分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和蔼的态度,愉快的背景音乐,都让儿童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边忙碌边哼唱着小曲,温馨的气氛使孩子们各个思路开阔、想尽办法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活动中,我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自己的理解。比如在完成大树的作品时,我带领孩子们去触摸、观察品种不同的树的树皮的纹理、树叶的形状,再运用想、撕、剪、贴、揉、画的创造方法进行创造。有的树又高又胖,树皮粗糙色彩丰富,尖尖的树叶整齐的排列在树枝上;有的树亭亭玉立,分外妖娆,撕成的树叶稀疏的长在枝条上,别有一番风韵。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小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看,我们的森林多奇妙!”。
第三,提高幼儿的创造技能。“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技能是创造力发挥的有效手段。对多种材料操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能,丰富的物质材料也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孩子们的材料包里有各种质地的纸张,有塑料布、纸盒、吸馆、铃铛、棉花、鸡毛、筷子、回形针、纸杯等等,对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的越多,他经过头脑加工出来的作品就会越发与众不同。比如:布置恐龙的家,报纸揉成的石头,吸管做成的大树,毛根作成的小花,塑料纸做成的小溪-----经过孩子的创造和想象,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生命力。运用简单、单纯、重复的方法,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生动,这就是一种珍贵的创造。
篇五: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四年级《鞋的设计》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鞋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篇二: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文至直则无味”。我认为课至平则无趣。那么,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呢?才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好书,一部电影,要吸引住读者、观众,精彩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上课也同样如此,没有精彩的开场白如何吸引学生呢?所以,一堂好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设计得好,先声夺人,就能激发情趣,创设意境,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就会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这“教”就是审美教育。美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艺术。而审美过程是人们用感觉器官耳、眼感受客体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导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美的造型、美的线条、美的色彩、美的构图、美的声音,从而唤起一种审美的快感。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达到目的。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二)、兴趣激发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实物导入
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有时,千言万语的,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使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上《标志设计》这一课时,我取出学生常见的标志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运用谜语导入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3、运用故事导入
儿童喜欢听故事,他们一听故事,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述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想象激发法
黑格尔曾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但真正的想象是需要有情感体验的,没有情感的作用,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想象的内容是自由的、宽广的,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方法,如生动的语法描述,音乐的欣赏,画面的展示,学生的表演等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提高的想象力。另外,一节好的美术课除了要有好的导入,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了解美,学会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的内容在身边随处可见,训练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或采用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或实物投影或用电教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二、让学生敢画,勇于表现自我个性。对初中学生来说.美术创作有着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绘画中的勇于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方法上说就是一种成功。因此,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增强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造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
1、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才能,引导他们把创新的意识表现在纸上;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喜欢提问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构思想法,引导他们将之表现在创作中。评价时,尽量地在学生作品中找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去判别一张画的优劣,以免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阴影,形成绘画障碍。
篇三:
自踏上三尺讲台以来,经过了十八年的风雨历练。在这些年里,本人有一些对美术教学方面的感悟,愿以此和诸位同行们分享,但因本人文学基因较弱,故有表达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教学生涯中,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时间的分开安排对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影响:
在美术课上经常有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两节课又相隔时间太长,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或出现不带工具的现象。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明明是一种课程,但必须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我们通常是让学生造型,到了第二节课我们就要让学生把第一节课的内容涂下颜色,作业如果收上来,有的学生还要回家继续深入地画。而不收,学生又容易在下一节课来的时候忘了带。我在《色彩的深浅变化》这一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事例:水粉是我们学生非常熟悉的绘画材料,但携带工具却非常多,学生就经常会出现忘记带的现象,我想这一点可能很多美术教师都会有同感,所以我在想:如果能将分开的两节课安排在一起连堂上,这样我们就能在一个大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加速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提高审美和创作能力。
二、让欣赏为良好的想象创作铺路。
台湾台北师范学院的苏振明先生指出:“鉴赏是一种逆行的再创作;创作是一种鉴赏后的表现能力,欣赏与创作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在创作之前安排欣赏,可更好地启发学生画出好作品前,而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后,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欣赏名画名作,同龄优秀习作是美术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渠道,也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联想和创造。说到联想,其实世界上最善于想象,最富有想象力的就是我们的儿童,他们的心未受到任何框框的禁锢,能驾驭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大海、天空乃至无限的宇宙,想象能赋予万物以生灵,缩短时空之间距,并通过大胆想象出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来。例如:孩子们在欣赏了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后,就创作出了这样一组蒙娜丽莎:有的拨动琴弦,悠闲典雅;有的手握画笔,轻松自在;有的怀抱婴孩,亲情;有的手持书本皱眉苦思……这些作品中蒙娜丽莎这一形象是以临摹为主,而周围的环境是学生根据自己为生活经验添加的,这些作品笔法多样,情趣盎然,看后耐人寻味,可见创造需同想象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和分析又要以欣赏感受为基础,从而达到更完美的结果。”
三、关于泥塑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其实当时毕业前虽专业是美术,但却未学过泥塑后来自己花钱去专业机构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再将这些学习运用在教材的泥塑课中,发现使用材料的不同会涉及到做法上的不同。例如:使用泥土在练习“团”这个基本方法时,如出现裂口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抹即可,而使用橡皮泥来练习同样的手法时,却需要用两手指轻轻挤压方可使其合拢,之后还要继续揉上一会儿,方能出现不裂口的效果(因圆形出现裂口作品就不易成形,故不能在其过程中出现裂口)。再如使用橡皮泥虽简便易购买,但成形后作品会出现由硬变软的现象,而且时间一长又会出现白色的斑点,不便于保存,而且泥土做的作品可在干后上釉烧制,最后当你从窑炉中拿出自己
DIY的这些陶艺作品时,内心的喜悦不言而遇,而且可以永久保存而不变色。
以上均为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感悟,望各位前辈及同行们指正。
篇四:
艺术的最根本特点是美与独创,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象,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今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在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上又积累了一些心得。
“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充分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以眼睛为主的多种感观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体验、想象、理解、加工改造审美意象、用手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件作品时都流露出一种愉悦的、放松的、甚至恋恋不舍的情绪。为此我费了一番脑筋:
首先,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通过参观、讨论等方式进行。比如在进行“生活”系列时,其中包括“学校—校内、街道—校外、窗外、藏宝图”四个活动。我们带领孩子们根据地图参观幼儿园,运用折纸、粘贴等方法绘制从幼儿园到家的地图,运用厚纸版制作藏宝图拼图,孩子们把自制的小人儿放在地图上送他去各个地方,向同伴介绍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各条线路。
其次,给幼儿提供充分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和蔼的态度,愉快的背景音乐,都让儿童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边忙碌边哼唱着小曲,温馨的气氛使孩子们各个思路开阔、想尽办法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活动中,我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自己的理解。比如在完成大树的作品时,我带领孩子们去触摸、观察品种不同的树的树皮的纹理、树叶的形状,再运用想、撕、剪、贴、揉、画的创造方法进行创造。有的树又高又胖,树皮粗糙色彩丰富,尖尖的树叶整齐的排列在树枝上;有的树亭亭玉立,分外妖娆,撕成的树叶稀疏的长在枝条上,别有一番风韵。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小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看,我们的森林多奇妙!”。
第三,提高幼儿的创造技能。“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技能是创造力发挥的有效手段。对多种材料操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能,丰富的物质材料也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孩子们的材料包里有各种质地的纸张,有塑料布、纸盒、吸馆、铃铛、棉花、鸡毛、筷子、回形针、纸杯等等,对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的越多,他经过头脑加工出来的作品就会越发与众不同。比如:布置恐龙的家,报纸揉成的石头,吸管做成的大树,毛根作成的小花,塑料纸做成的小溪-----经过孩子的创造和想象,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生命力。运用简单、单纯、重复的方法,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生动,这就是一种珍贵的创造。
篇五: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四年级《鞋的设计》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鞋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美术教学感言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