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职场文书 onMay 07, 2014
篇一: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翁牛特旗位于赤峰市中部,地处科尔沁地西缘,历史上曾经是水草丰美、森林茂盛的地方,由于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昔日的“平地松林八百里”逐步演变成了“八百里瀚海”。全旗共辖12个乡苏木镇,5个国营农牧场,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0万人。总土地面积1782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728万亩,是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分布最广、治理难度最大、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从全旗的经济和自然条件看,西山东沙,西农东牧,属典型的半农半牧、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旗县。
一、防沙治沙总体情况
多年来,翁旗始终按着沿河、沿路、沿村屯的“三沿战略”和修穿沙公路带动治沙、治沙护路的防沙治沙工作思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联户“四轮驱动”的治沙原则,本着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地施策,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防治结合的方针,深入持久的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先后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二、三期工程建设重点旗、国家防沙治沙重点旗,国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为沙地治理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翁旗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中德合作造林、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公益林等工程与项目,对加快全旗防沙治沙步伐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通过采取退、封、飞、造相结合,生物、工程与管护相配套的措施,突出了重点区域的治理,使防沙治沙步伐明显加快,建设速度和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年沙地综合治理规模达到50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根本转变,全旗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区林草植被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增加了30个百分点,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旗累计治理沙化面积428万亩,占沙化总面积的58.8%,有林面积达497.4万亩,森林覆被率为27.91%,多林种、多结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在农牧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屏障作用,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全旗土地沙化速度由1990年的年均1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6万亩,在茫茫的沙海中建起了片片绿洲。
二、防沙治沙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领导、抓组织,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多年来,翁旗始终把防沙治沙做为兴旗富民的战略任务,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专项推进,常抓不懈。坚持实行领导任期目标化管理和办绿化点责任制,旗里组成了由旗委书记、政府旗长任组长,旗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及计划、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防沙治沙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各乡、苏木、镇也相应地健全了组织,虽然领导班子先后换了几届,但治沙的蓝图没有变,治理的势气没有减。特别是近几年来,做到了专项组织建到村,工作会议开到村,责任状签到村,荒沙使用权落实到户,任务落实到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年终考核评比。形成了领导抓、部门抓、基层抓,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的局面,为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抓重点、抓典型,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在防沙治沙布局和建设规模上,翁旗改变了过去小而散的做法,以风沙严重地带、风蚀严重地区为重点,打破乡村组地域界限,实行连片治理,集中建设,建设规模从几千亩发展到几万亩、十几万亩、几十万亩,抓出了一批高科技、高质量的防沙治沙精品工程,达到了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的目的,以点带面,辐射全局,为全旗的防沙治沙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带动了全旗防沙治沙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抓协调、抓投入,打好防沙治沙总体战。本着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由旗政府统一领导,涉农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林业部门责负责飞、封、造项目,畜牧部门负责种草、草场改良、草库伦建设项目,农业部门负责治沙造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乡企部门负责资源加工项目,交通部门负责公路绿化。银行贷款、支农周转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项目等都向治沙方面倾斜。为打好防沙治沙总体战,以群众自愿为前提,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征得农民同意,实行联乡、联村行动,集中连片,大规模、高标准开展综合性的治沙战役。
四是抓改革、抓政策,调动全民治沙积极性。为增强全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国家林业战略的不断调整,我旗不断深化改革,吸收各种投资成分参与防沙治沙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翁旗加快防沙治沙建设的决定》、《关于拍卖“五荒”使用权,加速小流域治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引种入林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保护沙区、山区植被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政策,使防沙治沙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行国家、集体、联户、个人一起上,谁治理、谁开发,谁管护、谁受益。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开展沙地治理,变过去政府一家参与的计划管理为政府、集体、个人参与的市场管理。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拍卖“五荒”使用权50年不变,落实宜林荒沙权属;旗内自产苗木、种子用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免征农林特产税;对治沙大户给予项目、技术和资金的倾斜与支持,充分调动全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为翁旗的防沙治沙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五是抓科技、抓管护,巩固提高治理成果。本着建设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行生物与工程措施兼顾,飞、封、造、管并举,草、灌、乔,带、片、网结合,沙、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林、农、牧、副、渔复合经营,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推广草灌盖顶,黄柳护坡,果树镶边,稻田垫底,草药混作综合治理开发的小沙坑生态经济圈建设模式和夹设生物再生沙障、机械沙障、水草林机窖“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引洪拉沙淤地造田模式。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抓好封禁管护,做到治用结合,实施全年禁牧和季节性禁牧,严厉打击滥采、滥牧、滥垦等不法行为,切实巩固提高治沙成果。
三、当前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全旗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基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折,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但是我旗的防沙治沙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沙地治理难度大。全旗尚有300多万亩沙地尚未得到治理,局部地区沙化加剧的趋势十分严重,据沙漠化普查表明,目前全旗沙化土地面积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1/4,其中:流动沙地面积190万亩,占全市的85%,半固定沙地100万亩,固定沙地438万亩,并且沙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6-8万亩的速度推进,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我旗防沙治沙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些沙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村庄、公路较远的偏僻地区的沙地腹部,多为流动沙,且集中连片,治理难度较大。
二是沙产业发展滞后,带动生态建设的效果不明显。从目前来看,沙产业是我旗的生态建设的一条“短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缓慢,农牧民来自生态建设中的直接经济收入较少,离实现资源转化升值、带动防沙治沙和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目标甚远。
四、下一步采取的具体措施
今后,我旗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中心,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的原则,紧紧抓住“区域性防沙治沙”这一重点,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在规划布局、优化造林模式、调整树种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对新老工程进行大范围的整合与衔接,谋求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努力开创翁旗防沙治沙新局面。力争每年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0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飞播造林5万亩,封山(沙)育林8万亩。到2010年,森林覆被率达到32%,基本实现全旗大地山川秀美。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重点实施“四大治沙战略”,即:
(一)大力实施生态路开发战略。过去,通过生态路开发模式的有效实施,修建了6条穿沙公路,对沙地进行分割治理,取得了成功的治沙经验,我旗沙地治理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下一步,将再开通6条穿沙公路,将翁旗的沙地由12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切割成块,为进一步治理远山大沙的沙地腹部提供有利条件。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条块结合、切割治理的原则,沿公路两侧延伸,以林草植被建设为重点,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草、封飞造相结合,打造精品工程。
(二)大力实施南截北阻治沙战略。按照翁旗的地理位置及沙地分布,旗境内西拉沐沦河属沙地北缘,老哈河属南缘,为遏止沙漠扩展,我们将大力实施南截北阻战略,加强西拉沐沦河南岸与老哈河北岸的区域性沙地综合治理,在沙漠源头营造防护和用材兼用型固沙林带,形成绿色阻沙屏障。
(三)大力实施基地建设战略。结合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倾斜角放在沙区,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培育以基地为龙头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开发。“五大基地”即:50万亩文冠果柴油原料林基地、50万亩杨树用材林基地、20万亩元宝枫经济林基地、20万亩竹柳基地、10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借助“五大基地”的资源优势,本着“建设与保护并重、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生态产业,在已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的地区,从利益驱动角度出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投入资金,积极探索并扩大灌木林草利用、沙地药材、沙地林果加工和沙地旅游开发的规模,重点打造文冠果生物柴油中试、元宝枫深加工、生物发电、林材深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以加工利用为龙头的沙地产业链条,实现防沙治沙从单一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带动全旗的防沙治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大力实施优先保护战略。牢固树立“保护优先”思想,对沙区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一是以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契机,加大护林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护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指挥有效的营林、防火、森防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切实加强治沙项目区管护。二是加大禁牧舍饲力度,逐步转变牧民生产经营方式,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治沙成果保护的关系,依靠自然力量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现有植被,避免由于人为破坏而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坚决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破坏性的经济发展,杜绝以眼前的短期“利益”造成今后长期的灾难。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防沙治沙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篇二: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2010年的3月,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康平县沙金台乡姜家风口,仍看不到一点春天的迹象。狂风裹着细沙,在肃杀的荒野上尽情地肆虐。不毛的沙地,在风魔的百般摧残下,已干瘪得近乎一片死区。市林业局局长赵奎礼带着所在党支部的13名党员从春节前就时常来到这里,住在附近的几户农户家,断断续续快1个多月了。他们在等待,等待去年在秋季埋干造林时埋下的枝条,能否在风口区尽快出芽破土。人们已记不得这是他们两年来第几次在姜家风口了。
2010年,市林业局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服务基层活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局长赵奎礼同志在活动动员大会上号召:沈阳防沙治沙工程就是我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把作风建设延伸到生态建设的最前沿。于是全局56名党员,组成了8个小分队,深入到我市与内蒙科尔沁沙地边界一带的22个风口,防沙治沙服务示范工程就此启动。
一、在沙地筑起绿色屏障
康平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全县沙化土地面积达8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6.7%,趋于沙化土地面积达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8%,并且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扩展,其中尤以境内22处风口中的6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最为严重,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年到头打不了几斤粮食,风口区的群众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种地的艰难:“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因风沙危害,全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低下,干旱等自然灾害连年发生。
市林业局的8个小分队来到风口所在各个乡镇后,协助当地政府采取“封造结合”的办法,封沙恢复生态和三步走造林相结合,在过去10年治沙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完善体系,经过这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起一道长128.9公里、宽1000米的辽蒙边界阻沙带。同时,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及防风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开展了6个重点工程建设,即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边界防风阻沙带工程、风口造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到2010年,全县有林面积已达到106.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农田林网化达到80%,草原超载率小于1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1.5%。
二、把处务会开到沙区农民的炕头上
防沙治沙作为长远大计,关键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沙区群众中形成一种观念,栽树种草远水解不了近渴,地薄多种,得一斤算一斤,进而形成了风沙越大越开荒,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在风沙治理上也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为此,市林业局8个小分队的同志以处室为单位,与小城子小城子村、山东屯乡的辽阳窝堡村、柳树乡的三嘎甲村等21个村党支部联合召开生活会,倾听意见,讲解政策、敞开心扉。
处务会上,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活动,使市林业局的机关干部对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和工作的难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些机关干部也做了自我批评,他们动情地说:我们下来是一时的,你们则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最基层,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布置任务,习惯于各种检查,而服务意识则亟待提高。通过谈心交心,基层干部也深受教育,树立起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治理风沙的信心。
三、把政策送到生态建设的最前沿
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康平县小城子镇的肖家风口,风口宽度约两公里,过去被称为距离沈阳最近的风沙源地,不仅直接威胁农田面积达5500亩,更为严重的是科尔沁沙地的流沙通过这里吹向沈阳、鞍山等中部城市群,黄沙阵阵,恰似一条条“黄龙”。
2010年3月,市林业局资源林政处小分队来到这里,协助村里及时改革营林机制,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本着“卖、送、补”的原则和“先予、后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宜林沙荒、“四旁”的转制力度,对集中连片的沙荒实行低价转让;零星荒地、林间空地、村屯隙地及不可利用地实行无偿或有偿转让;凡是农民个人投资植树造林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应补贴标准,给予苗木补贴;农民进行“四旁”植树和种植桑树、寒富苹果等经济林,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无偿给农民提供苗木。同时,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私人造林,实现林定权、树定根,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坚决不造无主林。目前,全村的林木98%以上都是个体造林。
小分队的同志给村委会当参谋,在全村9000亩耕地上退耕4500亩用于治沙造林,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实施造林。并选用抗旱能力强的哲林四号等优质树种作为主栽品种,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位,树木成活率年年都在95%以上。树木长势良好,目前,肖家风口已得到基本治理。
四、 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心里。
由果树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组成的三个防沙治沙服务小分队以“寒富苹果科技服务大篷车”和“防沙治沙服务讲师团”的形式,带着20万本科技小册子,深入到风口所在村,现场指导果树生产,苗木培育和草方格栽植技术。由计划财务处党支部组成的防沙治沙小分队深入风口所在的3个国营林场苗圃,逐个分析、逐个解剖,通过分类施策,鼓励引导林业场圃练好自身内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将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了这3个贫困林场的危房600平米。
在一年多的包风口,防沙治沙服务示范工程中,8个小分队的干部下去尽量不惊动基层,住在村里,食宿全部自理。不断以实际行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沈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共产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爱丽同志整个春季没有休息,来到风沙最严重的村,无偿为农民传授防病防虫技术,足迹遍布沙区的乡乡镇镇。在海州乡密不透风的灌木丛中,指导农户防病,多次晕倒在现场,沙区群众亲切地叫她“虫子大姐”、“林农群众的啄木鸟”。
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工程师,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康德忠同志,身患癌症,仍然战斗在林果技术推广一线,无偿为沙区群众传授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人们戏称他是非洲人,除了脸上皱褶和牙齿是白的,其余都是黑的。他说:有了病,趁现在还能走路,就更应该多为群众做点事情。
果树站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徐占广同志,把沙区群众视为亲人,将手机号码和家里座机电话号码告诉村里群众,遇到沙区群众在果树发展方面的求助,电话说不清的,就经常坐近半天的长途汽车,来到农户家中无偿为群众服务。他还拿出自己的工资为群众购买苗木和生产资料,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沙区群众的贴心人。
篇三: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民勤县各类荒漠化、沙化面积达225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2385万亩的94.5%,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全国沙化较为严重、生态较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和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测和防治的前沿地带,历来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县,被喻为北部风沙线上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一、征服沙患、保卫家园,谱写治沙新篇章
为了这片绿洲不在风沙中日渐消陨,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勤劳勇敢的民勤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营造了自己的绿色家园,保卫了赖以生存的绿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治沙篇章。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93.75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76万亩,累计完成义务压沙22.0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近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3.4%提高到现在的10.87%。在年平均降水量仅110毫米的极干旱地区,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治沙成就,难能可贵,是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一个奇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防沙治沙、生态立县,民勤精神扬四海
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沙治水的历史。建国以来,历届县政府站在维护绿洲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治沙理念,近年来,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提出了“兴水、治沙、办教育”的社会发展理念,制定了“以保为主、保重于治、以治促保”的生态治理方针,把生态治理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向防沙治沙大幅度倾斜,做到治沙“政策、制度、资金、措施、落实”五到位。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防沙治沙、建设生态的宣传教育和发动,营造治沙造林的浓厚氛围,落实最严厉的生态保护制度,在绿洲内实行全年禁牧,使县域内生态植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恢复。
三、科学管理、规范实施,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林业六大工程启动,我县重点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及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省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项目,林业建设步入工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快车道。
四、注重实践、积累经验,机制体制有创新
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为“六坚持”、“六结合”。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注重群众生计和发展地方经济。二是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实行国家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依靠和组织发动群众,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三是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实行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封育与治理并重,乔灌草有机结合。四是必须坚持工程带动,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结合。五是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实行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又要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六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沙,实行依靠法制与自觉参与相结合。
五、多措并举、全民动员,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2007年,温家宝总理亲临我县视察防沙治沙工作,既肯定了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人民按照总理视察时提出的“打好三套组合拳,实现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工作要求和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节水模范县的总体目标,认真探索和实践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全民动员,全员参战,防沙治沙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防沙治沙布局得到优化,生态治理进程不断加快。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民勤县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治理重点,优化了防沙布局。《规划》将全县荒漠化防治从整体上划分为外围荒漠草场封育区、沿沙退耕还林区、内部高效种养区三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域,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思路,对绿洲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沿边沿沙关井压田过渡带强化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绿洲内部配套农田林网,加快发展以红枣、葡萄为主的经济林,稳步构建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体系。按照《规划》内容,全县每年新增压沙面积3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以上,封沙育林(草)1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25—0.3个百分点。
2、防沙治沙模式不断创新,生态治理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着力强化防沙治沙高新适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通过新建生态型、经济型、生态经济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林业示范区,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转型民勤之路,初步实现了防沙治沙由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复合型转变。
一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尼龙网沙障、生态垫沙障、土工编制袋沙障、新型化学固沙剂固沙等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完善和集中展示粘土沙障、砾石沙障、作物秸秆沙障等传统治沙材料和技术。通过分析监测,筛选符合我县实际、固沙效果显著、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运用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在老虎口、青土湖、重兴东沙窝分别建立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3个,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示范面积2600亩。
二是立足生态县情,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干旱区沙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林果品种,开展反季节栽培、设施栽培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大力推广节水实用技术,发展酿造葡萄、红枣等高效节水经济林果业,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模式在我县全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构建持续稳定、形式多样的增收新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自主选择的节水增收新模式,带动全县逐步形成低耗、高效、节水的产业结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多赢”。在勤锋滩建成占地13400亩的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苏武橙槽、泉水、上东、下东、三合及大滩东大等群众基础好、接受程度高、具有发展葡萄产业技术优势的村、社及国营林业单位为重点,新建酿造葡萄基地8000亩。
三是通过沙生植物品种收集、栽培和筛选,对沙化、盐碱化土地和关井压田退出的耕地进行综合治理,为全县同类地区综合治理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沙嘴墩、煌辉移民搬迁区建成沙生植物品种收集展示区2处、1300亩。
3、防沙治沙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逐步实现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落实造林绿化乡镇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做到“政策、资金、措施、制度、质量”五到位。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在东湖镇正新村探索推行“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实现了“群众收入公益化、耕作土地林草化、水效利用最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机关单位义务植树逐步转入基地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实行造林质量终身负责制,挂牌接受社会监督,保栽植成活,保营林管护,保补植补造。三是对防沙治沙前期压沙工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广大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为主体的实施方式为“国家投资、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承包实施、分层管理、统一验收”和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为主体的实施方式,治沙专业协会、治沙突击队已成为我县治沙的重要力量。
4、生态县情教育不断深入,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将构建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治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举行建国以来第二次防沙治沙誓师动员大会和“两县”创建启动仪式,广泛深入宣传生态县情,组织干部群众实地感受,营造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恢复生态、拯救绿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全民参与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积极投身防沙治沙示范县创建的大潮之中,构建生态文明,维护绿洲永续生存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下,在民勤30万人民的拥护支持下,民勤人民有信心一如既往地维护好绿洲生态安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温总理视察民勤讲话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把民勤这座风沙线上的“桥头堡”建成绿色堡垒,实现山川秀美、人民小康的宏伟目标。
篇四: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7旗1区,面积
8.7万平方公里。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以及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水土流失区各占全市总面积的48%,黄河冲积平原占4%,是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5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3.4%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了262万亩,减幅为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面积的37. 54%,鄂尔多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被专家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一、完善政策,活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工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活化机制,长期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推行“五荒”拍卖治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防沙治沙,充分发挥典型企业和造林大户在防沙治沙中的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不断推进我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同时坚持实行防沙治沙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使有条件、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农牧户通过防沙治沙,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2000年以来,仅乌审旗发展3000亩以上治沙造林大户240多户,承包荒沙面积150多万亩,现已累计完成80万亩,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目前,全市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60户,500亩以上的247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90%。
二、注重投资、狠抓工程,促进防沙治沙的快速发展 一是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地方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主体的防沙治沙多元化投入格局。“十一五”以来,全
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投资205.9亿元,其中地方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累计完成造林1046万亩,封山(沙)育林300万亩,生态治理取得了“总体恶化趋势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好转”的良好效果。
二是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有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0.2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07.4万亩、天保工程337万亩、防沙治沙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4.6万亩。完成“五区”绿化127.8万亩、“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155.6万亩、碳汇造林7.9万亩,防沙治沙步伐显著加快。
三是根据全市生态植被状况,重新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全面推进人口转移,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在禁止开发区建成2.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累计转移农牧民45.6万人,促进了区域内生态迅速恢复。对于转移的农牧民继续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即: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解决了进城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治理模式逐步升华
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鄂尔多斯从市情出发,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科学有效
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和防风固沙林草带网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南缘围封,北侧锁边,中部治理十大孔兑,建设绿色走廊,减少泥沙入黄量。干旱硬梁区,坚持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辅以人工造林的原则,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治理措施,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 的治理模式,体现适地适树、以水定树的指导思想,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流域、黄河冲击平原区,围绕沿河开发战略,建设黄河经济带,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公路、铁路沿线,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快绿化步伐。工矿企业、城镇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环城绿带,积极开展村屯绿化。
四、科技支撑,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切实将科技支撑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我市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生态保护和建设前沿技术,推广应用飞播造林、抗旱造林、机械化造林等科技成果,其中,防沙治沙研究成果中的“前挡后拉、前挡后不拉”、“穿靴戴帽”、“灌、乔、草、带、网、片相结合”、
“水、草、料、林、机五配套小草库仑建设”、“人工麻黄种植”、“反季节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生物活沙障固沙造林技术”等不仅对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可持续治理“三圈”技术作为我国“九五”林业科技十大进展已被载入史册。在林业生产中,覆膜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水冲沙柳等一大批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的基础上,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做到了“五不”造林,即:不整地不造林、种子不丸化不造林、苗条不保湿不造林、林种结构不合理不造林、林分质量不提高不造林。加强了造林装备建设,组建了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碧森种业公司和10个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伍,购臵了大中型植树机械350多台, 全市机械化造林率达到了70%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壮大产业,效益拉动,不断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 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我们破除生态建设仅仅是搞绿化的狭隘观念,跳出生态抓生态,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200万亩,年产灌木枝条 275万吨、采果2.5万吨。构建起了以人造板、纸张、饲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食品、药品、保健品)产业格局。建成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宏业人造板、天骄资源、高原杏仁露等依托林草资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林沙企业20多家。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自然资源,建成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目前,全市林沙产业正在规模化、集群化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新兴产业。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4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
篇五: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哈巴河县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属极干旱荒漠地区,位列全疆十大沙漠之一的哈—布—吉沙漠正处于我县县城南部,形成了三面环沙,背靠大山的格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干燥的气候、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境内沙漠地貌极为突出,沙漠化土地占总面积的32%,其中我县境内额尔齐斯河以北、萨尔布拉克乡阿夏村至乡政府以西沙化土地极为严峻,因而我县也是自治区重点风沙县之一。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近年来的持续干旱和自然气候的严重反常。全县终年风沙肆虐,又受到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沙漠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自2000年开始,哈巴河县确定了“建设绿色哈巴河”的目标,以项目拉动为龙头,陆续启动了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县的防沙治沙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县狠抓“条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绿色通道、荒山荒地造林、河谷林封育”五大工程,累计植树 公顷、 万株,全县人均植树100株以上,成活率达 %以上,保存率达 %以上,人工种植牧草成苗率达 %以上,多年生牧草保存率达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风固沙林网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全民防沙治沙意识
哈巴河县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重点规划、统一部署、优先发展。一是成立防沙治沙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全县防沙治沙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县林业局始终坚持“班子
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抓防沙治沙工作。二是在每年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把林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写入责任状。通过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把植树造林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做到了人人身上有任务。三是实行了县、乡领导包村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指导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肩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哈巴河县林业局在造林开始前就深入各乡(镇)、林场协调造林地块,及早解决纠纷,确保造林时间,并对造林地块的土质、灌溉条件进行反复考察论证,落实造林地块,做好作业设计。四是在造林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题、开设专栏,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爱绿、植绿、护绿、造绿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五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动员全县15—55周岁农牧民群众,每人每年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及规划区域内种植10棵树,并由政府免费提供苗木,成活率在 %以上的,林权归个人所有;在条田林网化、村庄绿化过程中,为农牧民、造林大户免费提供苗木、水泥桩、围栏,并将林权归其所有。几年来,全县相继涌现出 多个造林大户,造林面积超过 万亩。六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县集体林地面积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 万亩,已发证面积 万亩,发证率 %,发放林权证 本。县政府下发了<对县林业局《关于对我县人工林实行专业承包制试行意见的报告>的批复》,对以集体、单位、个人等多种形式承包造林的集体林进行林权登记,确保农牧民、个体拥有长期稳定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制度改革后种植的农
田、草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按“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林权证发放给个人,退耕还林地的林权证发放给农村土地承包户,切实维护好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七是在资金投入上,始终坚持“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对重点工程进行招投标,实行比价采购和施工,降低工程造价,使工程质量和规模达到了预期效果,每年投入防沙治沙资金都在 万元以上。同时,成立林业项目办公室,确定项目负责人,严格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效益。
二、加大工程建设力度,防沙治沙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效益第一的思想,转变林业发展观念,创新林业发展模式,提高林业发展质量,优化林业发展布局,突出重点,扎实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我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 万亩,有退耕户 户,仅退耕还林一项就使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 元。
(二)绿色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打造绿色通道精品工程,重点实施了227、229省道沿线及县、乡、村绿色通道建设,建成绿色通道368余公里,成活率达 %以上。
(三)条田林网建设扎实开展。把农田林网建设放在整个造林绿化的突出位臵,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各农牧村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建起一道道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的农田
绿色屏障,使 万亩耕地和 万亩草场得到有效保护,沙化土地治理达 %以上。
(四)村庄绿化工程全面展开。将绿化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切实抓好牧民定居点、绿化达标村、无林村的绿化建设。已完成 个绿化合格乡、 个绿化合格村和 个无林村的绿化工作,绿色银行种植户达 户。
(五)河谷林封育进一步加强。我县有四条河谷林,林地面积 万亩。近几年,我县不断加强河谷林更新力度,实施了河谷林封育工程,完成封河育林 万亩,河谷林保护堤岸、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六)公益林管护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白桦林中心管护站等 座管护所建设,新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万亩,补偿总面积 万亩。实施了重点公益林营造林工程 亩,极大增加了全县的林地面积,使林地保护农田、草场、河岸的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农牧业生产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三、提高造林质量,夯实绿化基础
在造林技术上提倡标准化,目前适于我县生长的主要树种都有可供操作的技术标准,从选地、育苗到整地、造林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重结果管理向重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转变。在造林方式上提倡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林木分布状况和地类条件,把人工更新、低效林改造、封河育林、中幼林抚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改则改,自始至终抓好幼林抚育工作。同时对过密林进行抚育间伐,从而提高了林木质量、优化了林带结构。
四、加大管护力度,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一是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林地林权管理力度,规范林地的审核审批,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检查制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广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普法教育,大力宣传林业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二是森林公安队伍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侵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三是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做好防火隔离带建设工作,组建半专业扑火队,加强培训演练,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四是进一步加强林木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建立森防标本室,无公害防治率达100%。
五、沙化治理与特色的林果相结合大力推广沙棘种植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沙化治理的步伐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使经济林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我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等工程造林政策,大力发展沙棘产业,计划用三年(2010—2012)的时间建成 万亩沙棘基地,年产沙棘 万吨以上,配套建设加工企业生产沙棘系列产品,通过引进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沙棘种植示范基地和深加工项目,把沙棘产业发展推向企业+基地+农户的建设管理机制,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年产值 亿元。通过沙化治理与特色林果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县以西萨尔布拉克乡吐鲁库勒村等沙化严重地块建立了 万亩的沙棘基地,南面在额尔齐斯河以北加依勒玛乡科尔达拉村沙漠最前沿建立了 万亩的沙棘林。东面通过加强保护灌木林区和人工造林,恢复了植被,改变了沙化严重的生态区域。目前全县大果沙棘面积已达 万亩,其中野生沙棘 千亩,已成为我县治理沙化土地又一重要屏障.
哈巴河县的防风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哈巴河县的防风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今后,我们将继续把防风治沙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翁牛特旗位于赤峰市中部,地处科尔沁地西缘,历史上曾经是水草丰美、森林茂盛的地方,由于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昔日的“平地松林八百里”逐步演变成了“八百里瀚海”。全旗共辖12个乡苏木镇,5个国营农牧场,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0万人。总土地面积1782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728万亩,是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分布最广、治理难度最大、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从全旗的经济和自然条件看,西山东沙,西农东牧,属典型的半农半牧、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旗县。
一、防沙治沙总体情况
多年来,翁旗始终按着沿河、沿路、沿村屯的“三沿战略”和修穿沙公路带动治沙、治沙护路的防沙治沙工作思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联户“四轮驱动”的治沙原则,本着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地施策,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防治结合的方针,深入持久的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先后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二、三期工程建设重点旗、国家防沙治沙重点旗,国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为沙地治理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翁旗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中德合作造林、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公益林等工程与项目,对加快全旗防沙治沙步伐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通过采取退、封、飞、造相结合,生物、工程与管护相配套的措施,突出了重点区域的治理,使防沙治沙步伐明显加快,建设速度和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年沙地综合治理规模达到50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根本转变,全旗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区林草植被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增加了30个百分点,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旗累计治理沙化面积428万亩,占沙化总面积的58.8%,有林面积达497.4万亩,森林覆被率为27.91%,多林种、多结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在农牧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屏障作用,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全旗土地沙化速度由1990年的年均1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6万亩,在茫茫的沙海中建起了片片绿洲。
二、防沙治沙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领导、抓组织,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多年来,翁旗始终把防沙治沙做为兴旗富民的战略任务,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专项推进,常抓不懈。坚持实行领导任期目标化管理和办绿化点责任制,旗里组成了由旗委书记、政府旗长任组长,旗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及计划、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防沙治沙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各乡、苏木、镇也相应地健全了组织,虽然领导班子先后换了几届,但治沙的蓝图没有变,治理的势气没有减。特别是近几年来,做到了专项组织建到村,工作会议开到村,责任状签到村,荒沙使用权落实到户,任务落实到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年终考核评比。形成了领导抓、部门抓、基层抓,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的局面,为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抓重点、抓典型,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在防沙治沙布局和建设规模上,翁旗改变了过去小而散的做法,以风沙严重地带、风蚀严重地区为重点,打破乡村组地域界限,实行连片治理,集中建设,建设规模从几千亩发展到几万亩、十几万亩、几十万亩,抓出了一批高科技、高质量的防沙治沙精品工程,达到了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的目的,以点带面,辐射全局,为全旗的防沙治沙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带动了全旗防沙治沙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抓协调、抓投入,打好防沙治沙总体战。本着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由旗政府统一领导,涉农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林业部门责负责飞、封、造项目,畜牧部门负责种草、草场改良、草库伦建设项目,农业部门负责治沙造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乡企部门负责资源加工项目,交通部门负责公路绿化。银行贷款、支农周转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项目等都向治沙方面倾斜。为打好防沙治沙总体战,以群众自愿为前提,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征得农民同意,实行联乡、联村行动,集中连片,大规模、高标准开展综合性的治沙战役。
四是抓改革、抓政策,调动全民治沙积极性。为增强全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国家林业战略的不断调整,我旗不断深化改革,吸收各种投资成分参与防沙治沙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翁旗加快防沙治沙建设的决定》、《关于拍卖“五荒”使用权,加速小流域治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引种入林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保护沙区、山区植被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政策,使防沙治沙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行国家、集体、联户、个人一起上,谁治理、谁开发,谁管护、谁受益。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开展沙地治理,变过去政府一家参与的计划管理为政府、集体、个人参与的市场管理。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拍卖“五荒”使用权50年不变,落实宜林荒沙权属;旗内自产苗木、种子用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免征农林特产税;对治沙大户给予项目、技术和资金的倾斜与支持,充分调动全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为翁旗的防沙治沙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五是抓科技、抓管护,巩固提高治理成果。本着建设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行生物与工程措施兼顾,飞、封、造、管并举,草、灌、乔,带、片、网结合,沙、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林、农、牧、副、渔复合经营,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推广草灌盖顶,黄柳护坡,果树镶边,稻田垫底,草药混作综合治理开发的小沙坑生态经济圈建设模式和夹设生物再生沙障、机械沙障、水草林机窖“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引洪拉沙淤地造田模式。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抓好封禁管护,做到治用结合,实施全年禁牧和季节性禁牧,严厉打击滥采、滥牧、滥垦等不法行为,切实巩固提高治沙成果。
三、当前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全旗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基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折,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但是我旗的防沙治沙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沙地治理难度大。全旗尚有300多万亩沙地尚未得到治理,局部地区沙化加剧的趋势十分严重,据沙漠化普查表明,目前全旗沙化土地面积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1/4,其中:流动沙地面积190万亩,占全市的85%,半固定沙地100万亩,固定沙地438万亩,并且沙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6-8万亩的速度推进,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我旗防沙治沙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些沙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村庄、公路较远的偏僻地区的沙地腹部,多为流动沙,且集中连片,治理难度较大。
二是沙产业发展滞后,带动生态建设的效果不明显。从目前来看,沙产业是我旗的生态建设的一条“短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缓慢,农牧民来自生态建设中的直接经济收入较少,离实现资源转化升值、带动防沙治沙和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目标甚远。
四、下一步采取的具体措施
今后,我旗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中心,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的原则,紧紧抓住“区域性防沙治沙”这一重点,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在规划布局、优化造林模式、调整树种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对新老工程进行大范围的整合与衔接,谋求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努力开创翁旗防沙治沙新局面。力争每年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0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飞播造林5万亩,封山(沙)育林8万亩。到2010年,森林覆被率达到32%,基本实现全旗大地山川秀美。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重点实施“四大治沙战略”,即:
(一)大力实施生态路开发战略。过去,通过生态路开发模式的有效实施,修建了6条穿沙公路,对沙地进行分割治理,取得了成功的治沙经验,我旗沙地治理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下一步,将再开通6条穿沙公路,将翁旗的沙地由12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切割成块,为进一步治理远山大沙的沙地腹部提供有利条件。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条块结合、切割治理的原则,沿公路两侧延伸,以林草植被建设为重点,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草、封飞造相结合,打造精品工程。
(二)大力实施南截北阻治沙战略。按照翁旗的地理位置及沙地分布,旗境内西拉沐沦河属沙地北缘,老哈河属南缘,为遏止沙漠扩展,我们将大力实施南截北阻战略,加强西拉沐沦河南岸与老哈河北岸的区域性沙地综合治理,在沙漠源头营造防护和用材兼用型固沙林带,形成绿色阻沙屏障。
(三)大力实施基地建设战略。结合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倾斜角放在沙区,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培育以基地为龙头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开发。“五大基地”即:50万亩文冠果柴油原料林基地、50万亩杨树用材林基地、20万亩元宝枫经济林基地、20万亩竹柳基地、10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借助“五大基地”的资源优势,本着“建设与保护并重、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生态产业,在已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的地区,从利益驱动角度出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投入资金,积极探索并扩大灌木林草利用、沙地药材、沙地林果加工和沙地旅游开发的规模,重点打造文冠果生物柴油中试、元宝枫深加工、生物发电、林材深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以加工利用为龙头的沙地产业链条,实现防沙治沙从单一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带动全旗的防沙治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大力实施优先保护战略。牢固树立“保护优先”思想,对沙区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一是以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契机,加大护林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护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指挥有效的营林、防火、森防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切实加强治沙项目区管护。二是加大禁牧舍饲力度,逐步转变牧民生产经营方式,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治沙成果保护的关系,依靠自然力量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现有植被,避免由于人为破坏而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坚决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破坏性的经济发展,杜绝以眼前的短期“利益”造成今后长期的灾难。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防沙治沙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篇二: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2010年的3月,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康平县沙金台乡姜家风口,仍看不到一点春天的迹象。狂风裹着细沙,在肃杀的荒野上尽情地肆虐。不毛的沙地,在风魔的百般摧残下,已干瘪得近乎一片死区。市林业局局长赵奎礼带着所在党支部的13名党员从春节前就时常来到这里,住在附近的几户农户家,断断续续快1个多月了。他们在等待,等待去年在秋季埋干造林时埋下的枝条,能否在风口区尽快出芽破土。人们已记不得这是他们两年来第几次在姜家风口了。
2010年,市林业局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服务基层活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局长赵奎礼同志在活动动员大会上号召:沈阳防沙治沙工程就是我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把作风建设延伸到生态建设的最前沿。于是全局56名党员,组成了8个小分队,深入到我市与内蒙科尔沁沙地边界一带的22个风口,防沙治沙服务示范工程就此启动。
一、在沙地筑起绿色屏障
康平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全县沙化土地面积达8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6.7%,趋于沙化土地面积达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8%,并且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扩展,其中尤以境内22处风口中的6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最为严重,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年到头打不了几斤粮食,风口区的群众用这样的顺口溜形容种地的艰难:“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因风沙危害,全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低下,干旱等自然灾害连年发生。
市林业局的8个小分队来到风口所在各个乡镇后,协助当地政府采取“封造结合”的办法,封沙恢复生态和三步走造林相结合,在过去10年治沙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完善体系,经过这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起一道长128.9公里、宽1000米的辽蒙边界阻沙带。同时,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及防风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开展了6个重点工程建设,即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边界防风阻沙带工程、风口造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到2010年,全县有林面积已达到106.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农田林网化达到80%,草原超载率小于1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1.5%。
二、把处务会开到沙区农民的炕头上
防沙治沙作为长远大计,关键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沙区群众中形成一种观念,栽树种草远水解不了近渴,地薄多种,得一斤算一斤,进而形成了风沙越大越开荒,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在风沙治理上也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为此,市林业局8个小分队的同志以处室为单位,与小城子小城子村、山东屯乡的辽阳窝堡村、柳树乡的三嘎甲村等21个村党支部联合召开生活会,倾听意见,讲解政策、敞开心扉。
处务会上,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活动,使市林业局的机关干部对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和工作的难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些机关干部也做了自我批评,他们动情地说:我们下来是一时的,你们则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最基层,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布置任务,习惯于各种检查,而服务意识则亟待提高。通过谈心交心,基层干部也深受教育,树立起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治理风沙的信心。
三、把政策送到生态建设的最前沿
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康平县小城子镇的肖家风口,风口宽度约两公里,过去被称为距离沈阳最近的风沙源地,不仅直接威胁农田面积达5500亩,更为严重的是科尔沁沙地的流沙通过这里吹向沈阳、鞍山等中部城市群,黄沙阵阵,恰似一条条“黄龙”。
2010年3月,市林业局资源林政处小分队来到这里,协助村里及时改革营林机制,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本着“卖、送、补”的原则和“先予、后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宜林沙荒、“四旁”的转制力度,对集中连片的沙荒实行低价转让;零星荒地、林间空地、村屯隙地及不可利用地实行无偿或有偿转让;凡是农民个人投资植树造林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应补贴标准,给予苗木补贴;农民进行“四旁”植树和种植桑树、寒富苹果等经济林,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无偿给农民提供苗木。同时,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私人造林,实现林定权、树定根,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坚决不造无主林。目前,全村的林木98%以上都是个体造林。
小分队的同志给村委会当参谋,在全村9000亩耕地上退耕4500亩用于治沙造林,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实施造林。并选用抗旱能力强的哲林四号等优质树种作为主栽品种,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位,树木成活率年年都在95%以上。树木长势良好,目前,肖家风口已得到基本治理。
四、 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心里。
由果树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组成的三个防沙治沙服务小分队以“寒富苹果科技服务大篷车”和“防沙治沙服务讲师团”的形式,带着20万本科技小册子,深入到风口所在村,现场指导果树生产,苗木培育和草方格栽植技术。由计划财务处党支部组成的防沙治沙小分队深入风口所在的3个国营林场苗圃,逐个分析、逐个解剖,通过分类施策,鼓励引导林业场圃练好自身内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将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了这3个贫困林场的危房600平米。
在一年多的包风口,防沙治沙服务示范工程中,8个小分队的干部下去尽量不惊动基层,住在村里,食宿全部自理。不断以实际行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沈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共产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爱丽同志整个春季没有休息,来到风沙最严重的村,无偿为农民传授防病防虫技术,足迹遍布沙区的乡乡镇镇。在海州乡密不透风的灌木丛中,指导农户防病,多次晕倒在现场,沙区群众亲切地叫她“虫子大姐”、“林农群众的啄木鸟”。
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工程师,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康德忠同志,身患癌症,仍然战斗在林果技术推广一线,无偿为沙区群众传授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人们戏称他是非洲人,除了脸上皱褶和牙齿是白的,其余都是黑的。他说:有了病,趁现在还能走路,就更应该多为群众做点事情。
果树站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徐占广同志,把沙区群众视为亲人,将手机号码和家里座机电话号码告诉村里群众,遇到沙区群众在果树发展方面的求助,电话说不清的,就经常坐近半天的长途汽车,来到农户家中无偿为群众服务。他还拿出自己的工资为群众购买苗木和生产资料,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沙区群众的贴心人。
篇三: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民勤县各类荒漠化、沙化面积达225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2385万亩的94.5%,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全国沙化较为严重、生态较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和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测和防治的前沿地带,历来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县,被喻为北部风沙线上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一、征服沙患、保卫家园,谱写治沙新篇章
为了这片绿洲不在风沙中日渐消陨,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勤劳勇敢的民勤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营造了自己的绿色家园,保卫了赖以生存的绿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治沙篇章。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93.75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76万亩,累计完成义务压沙22.0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近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3.4%提高到现在的10.87%。在年平均降水量仅110毫米的极干旱地区,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治沙成就,难能可贵,是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一个奇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防沙治沙、生态立县,民勤精神扬四海
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沙治水的历史。建国以来,历届县政府站在维护绿洲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治沙理念,近年来,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提出了“兴水、治沙、办教育”的社会发展理念,制定了“以保为主、保重于治、以治促保”的生态治理方针,把生态治理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向防沙治沙大幅度倾斜,做到治沙“政策、制度、资金、措施、落实”五到位。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防沙治沙、建设生态的宣传教育和发动,营造治沙造林的浓厚氛围,落实最严厉的生态保护制度,在绿洲内实行全年禁牧,使县域内生态植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恢复。
三、科学管理、规范实施,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林业六大工程启动,我县重点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及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省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项目,林业建设步入工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快车道。
四、注重实践、积累经验,机制体制有创新
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为“六坚持”、“六结合”。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注重群众生计和发展地方经济。二是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实行国家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依靠和组织发动群众,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三是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实行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封育与治理并重,乔灌草有机结合。四是必须坚持工程带动,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结合。五是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实行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又要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六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沙,实行依靠法制与自觉参与相结合。
五、多措并举、全民动员,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2007年,温家宝总理亲临我县视察防沙治沙工作,既肯定了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人民按照总理视察时提出的“打好三套组合拳,实现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工作要求和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节水模范县的总体目标,认真探索和实践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全民动员,全员参战,防沙治沙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防沙治沙布局得到优化,生态治理进程不断加快。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民勤县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治理重点,优化了防沙布局。《规划》将全县荒漠化防治从整体上划分为外围荒漠草场封育区、沿沙退耕还林区、内部高效种养区三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域,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思路,对绿洲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沿边沿沙关井压田过渡带强化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绿洲内部配套农田林网,加快发展以红枣、葡萄为主的经济林,稳步构建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体系。按照《规划》内容,全县每年新增压沙面积3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以上,封沙育林(草)1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25—0.3个百分点。
2、防沙治沙模式不断创新,生态治理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着力强化防沙治沙高新适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通过新建生态型、经济型、生态经济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林业示范区,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转型民勤之路,初步实现了防沙治沙由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复合型转变。
一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尼龙网沙障、生态垫沙障、土工编制袋沙障、新型化学固沙剂固沙等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完善和集中展示粘土沙障、砾石沙障、作物秸秆沙障等传统治沙材料和技术。通过分析监测,筛选符合我县实际、固沙效果显著、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运用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在老虎口、青土湖、重兴东沙窝分别建立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3个,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示范面积2600亩。
二是立足生态县情,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干旱区沙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林果品种,开展反季节栽培、设施栽培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大力推广节水实用技术,发展酿造葡萄、红枣等高效节水经济林果业,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模式在我县全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构建持续稳定、形式多样的增收新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自主选择的节水增收新模式,带动全县逐步形成低耗、高效、节水的产业结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多赢”。在勤锋滩建成占地13400亩的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苏武橙槽、泉水、上东、下东、三合及大滩东大等群众基础好、接受程度高、具有发展葡萄产业技术优势的村、社及国营林业单位为重点,新建酿造葡萄基地8000亩。
三是通过沙生植物品种收集、栽培和筛选,对沙化、盐碱化土地和关井压田退出的耕地进行综合治理,为全县同类地区综合治理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沙嘴墩、煌辉移民搬迁区建成沙生植物品种收集展示区2处、1300亩。
3、防沙治沙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逐步实现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落实造林绿化乡镇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做到“政策、资金、措施、制度、质量”五到位。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在东湖镇正新村探索推行“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实现了“群众收入公益化、耕作土地林草化、水效利用最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机关单位义务植树逐步转入基地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实行造林质量终身负责制,挂牌接受社会监督,保栽植成活,保营林管护,保补植补造。三是对防沙治沙前期压沙工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广大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为主体的实施方式为“国家投资、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承包实施、分层管理、统一验收”和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为主体的实施方式,治沙专业协会、治沙突击队已成为我县治沙的重要力量。
4、生态县情教育不断深入,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将构建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治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举行建国以来第二次防沙治沙誓师动员大会和“两县”创建启动仪式,广泛深入宣传生态县情,组织干部群众实地感受,营造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恢复生态、拯救绿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全民参与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积极投身防沙治沙示范县创建的大潮之中,构建生态文明,维护绿洲永续生存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下,在民勤30万人民的拥护支持下,民勤人民有信心一如既往地维护好绿洲生态安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温总理视察民勤讲话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把民勤这座风沙线上的“桥头堡”建成绿色堡垒,实现山川秀美、人民小康的宏伟目标。
篇四: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7旗1区,面积
8.7万平方公里。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以及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水土流失区各占全市总面积的48%,黄河冲积平原占4%,是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5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3.4%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了262万亩,减幅为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面积的37. 54%,鄂尔多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被专家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一、完善政策,活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工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活化机制,长期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推行“五荒”拍卖治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防沙治沙,充分发挥典型企业和造林大户在防沙治沙中的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不断推进我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同时坚持实行防沙治沙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使有条件、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农牧户通过防沙治沙,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2000年以来,仅乌审旗发展3000亩以上治沙造林大户240多户,承包荒沙面积150多万亩,现已累计完成80万亩,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目前,全市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60户,500亩以上的247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90%。
二、注重投资、狠抓工程,促进防沙治沙的快速发展 一是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地方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主体的防沙治沙多元化投入格局。“十一五”以来,全
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投资205.9亿元,其中地方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累计完成造林1046万亩,封山(沙)育林300万亩,生态治理取得了“总体恶化趋势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好转”的良好效果。
二是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有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0.2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07.4万亩、天保工程337万亩、防沙治沙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4.6万亩。完成“五区”绿化127.8万亩、“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155.6万亩、碳汇造林7.9万亩,防沙治沙步伐显著加快。
三是根据全市生态植被状况,重新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全面推进人口转移,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在禁止开发区建成2.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累计转移农牧民45.6万人,促进了区域内生态迅速恢复。对于转移的农牧民继续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即: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解决了进城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治理模式逐步升华
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鄂尔多斯从市情出发,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科学有效
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和防风固沙林草带网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南缘围封,北侧锁边,中部治理十大孔兑,建设绿色走廊,减少泥沙入黄量。干旱硬梁区,坚持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辅以人工造林的原则,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治理措施,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 的治理模式,体现适地适树、以水定树的指导思想,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流域、黄河冲击平原区,围绕沿河开发战略,建设黄河经济带,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公路、铁路沿线,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快绿化步伐。工矿企业、城镇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环城绿带,积极开展村屯绿化。
四、科技支撑,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切实将科技支撑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我市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生态保护和建设前沿技术,推广应用飞播造林、抗旱造林、机械化造林等科技成果,其中,防沙治沙研究成果中的“前挡后拉、前挡后不拉”、“穿靴戴帽”、“灌、乔、草、带、网、片相结合”、
“水、草、料、林、机五配套小草库仑建设”、“人工麻黄种植”、“反季节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生物活沙障固沙造林技术”等不仅对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可持续治理“三圈”技术作为我国“九五”林业科技十大进展已被载入史册。在林业生产中,覆膜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水冲沙柳等一大批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的基础上,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做到了“五不”造林,即:不整地不造林、种子不丸化不造林、苗条不保湿不造林、林种结构不合理不造林、林分质量不提高不造林。加强了造林装备建设,组建了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碧森种业公司和10个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伍,购臵了大中型植树机械350多台, 全市机械化造林率达到了70%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壮大产业,效益拉动,不断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 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我们破除生态建设仅仅是搞绿化的狭隘观念,跳出生态抓生态,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200万亩,年产灌木枝条 275万吨、采果2.5万吨。构建起了以人造板、纸张、饲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食品、药品、保健品)产业格局。建成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宏业人造板、天骄资源、高原杏仁露等依托林草资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林沙企业20多家。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自然资源,建成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目前,全市林沙产业正在规模化、集群化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新兴产业。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4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
篇五: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哈巴河县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属极干旱荒漠地区,位列全疆十大沙漠之一的哈—布—吉沙漠正处于我县县城南部,形成了三面环沙,背靠大山的格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干燥的气候、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境内沙漠地貌极为突出,沙漠化土地占总面积的32%,其中我县境内额尔齐斯河以北、萨尔布拉克乡阿夏村至乡政府以西沙化土地极为严峻,因而我县也是自治区重点风沙县之一。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近年来的持续干旱和自然气候的严重反常。全县终年风沙肆虐,又受到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沙漠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自2000年开始,哈巴河县确定了“建设绿色哈巴河”的目标,以项目拉动为龙头,陆续启动了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县的防沙治沙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县狠抓“条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绿色通道、荒山荒地造林、河谷林封育”五大工程,累计植树 公顷、 万株,全县人均植树100株以上,成活率达 %以上,保存率达 %以上,人工种植牧草成苗率达 %以上,多年生牧草保存率达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风固沙林网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全民防沙治沙意识
哈巴河县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重点规划、统一部署、优先发展。一是成立防沙治沙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全县防沙治沙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县林业局始终坚持“班子
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抓防沙治沙工作。二是在每年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把林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写入责任状。通过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把植树造林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做到了人人身上有任务。三是实行了县、乡领导包村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指导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肩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哈巴河县林业局在造林开始前就深入各乡(镇)、林场协调造林地块,及早解决纠纷,确保造林时间,并对造林地块的土质、灌溉条件进行反复考察论证,落实造林地块,做好作业设计。四是在造林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题、开设专栏,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爱绿、植绿、护绿、造绿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五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动员全县15—55周岁农牧民群众,每人每年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及规划区域内种植10棵树,并由政府免费提供苗木,成活率在 %以上的,林权归个人所有;在条田林网化、村庄绿化过程中,为农牧民、造林大户免费提供苗木、水泥桩、围栏,并将林权归其所有。几年来,全县相继涌现出 多个造林大户,造林面积超过 万亩。六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县集体林地面积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 万亩,已发证面积 万亩,发证率 %,发放林权证 本。县政府下发了<对县林业局《关于对我县人工林实行专业承包制试行意见的报告>的批复》,对以集体、单位、个人等多种形式承包造林的集体林进行林权登记,确保农牧民、个体拥有长期稳定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制度改革后种植的农
田、草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按“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林权证发放给个人,退耕还林地的林权证发放给农村土地承包户,切实维护好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七是在资金投入上,始终坚持“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对重点工程进行招投标,实行比价采购和施工,降低工程造价,使工程质量和规模达到了预期效果,每年投入防沙治沙资金都在 万元以上。同时,成立林业项目办公室,确定项目负责人,严格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效益。
二、加大工程建设力度,防沙治沙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效益第一的思想,转变林业发展观念,创新林业发展模式,提高林业发展质量,优化林业发展布局,突出重点,扎实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我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 万亩,有退耕户 户,仅退耕还林一项就使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 元。
(二)绿色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打造绿色通道精品工程,重点实施了227、229省道沿线及县、乡、村绿色通道建设,建成绿色通道368余公里,成活率达 %以上。
(三)条田林网建设扎实开展。把农田林网建设放在整个造林绿化的突出位臵,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各农牧村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建起一道道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的农田
绿色屏障,使 万亩耕地和 万亩草场得到有效保护,沙化土地治理达 %以上。
(四)村庄绿化工程全面展开。将绿化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切实抓好牧民定居点、绿化达标村、无林村的绿化建设。已完成 个绿化合格乡、 个绿化合格村和 个无林村的绿化工作,绿色银行种植户达 户。
(五)河谷林封育进一步加强。我县有四条河谷林,林地面积 万亩。近几年,我县不断加强河谷林更新力度,实施了河谷林封育工程,完成封河育林 万亩,河谷林保护堤岸、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六)公益林管护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白桦林中心管护站等 座管护所建设,新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万亩,补偿总面积 万亩。实施了重点公益林营造林工程 亩,极大增加了全县的林地面积,使林地保护农田、草场、河岸的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农牧业生产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三、提高造林质量,夯实绿化基础
在造林技术上提倡标准化,目前适于我县生长的主要树种都有可供操作的技术标准,从选地、育苗到整地、造林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重结果管理向重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转变。在造林方式上提倡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林木分布状况和地类条件,把人工更新、低效林改造、封河育林、中幼林抚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改则改,自始至终抓好幼林抚育工作。同时对过密林进行抚育间伐,从而提高了林木质量、优化了林带结构。
四、加大管护力度,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一是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林地林权管理力度,规范林地的审核审批,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检查制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广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普法教育,大力宣传林业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二是森林公安队伍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侵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三是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做好防火隔离带建设工作,组建半专业扑火队,加强培训演练,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四是进一步加强林木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建立森防标本室,无公害防治率达100%。
五、沙化治理与特色的林果相结合大力推广沙棘种植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沙化治理的步伐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使经济林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我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等工程造林政策,大力发展沙棘产业,计划用三年(2010—2012)的时间建成 万亩沙棘基地,年产沙棘 万吨以上,配套建设加工企业生产沙棘系列产品,通过引进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沙棘种植示范基地和深加工项目,把沙棘产业发展推向企业+基地+农户的建设管理机制,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年产值 亿元。通过沙化治理与特色林果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县以西萨尔布拉克乡吐鲁库勒村等沙化严重地块建立了 万亩的沙棘基地,南面在额尔齐斯河以北加依勒玛乡科尔达拉村沙漠最前沿建立了 万亩的沙棘林。东面通过加强保护灌木林区和人工造林,恢复了植被,改变了沙化严重的生态区域。目前全县大果沙棘面积已达 万亩,其中野生沙棘 千亩,已成为我县治理沙化土地又一重要屏障.
哈巴河县的防风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哈巴河县的防风治沙形势依然严峻,今后,我们将继续把防风治沙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防沙治沙典型材料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