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读《瓦尔登湖》有感
无意中读了一本书籍,建议大家可以试着阅读一下。
很难相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将近而立之年的人为了寻找“真正的生活”,会带一把斧头跑到荒无人烟的湖畔独自生活两年零两个月,建房,种豆,阅读,聆听,寂寞……这个人叫梭罗,这个湖叫瓦尔登湖,这件事发生在160多年前。
我无从考察怎么会选择读《瓦尔登湖》,就好像早上醒来时不用去想那一缕阳光怎么恰好就爬到额头。这是一本比湖水更安静的书,需要有一颗比书更安静的心灵去读。我并不安静,所以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仅仅算是潦草的过了一遍。如果念书的时候碰到这本书,我可以学到不少景物描写的技巧,稍迟点,我会拿梭罗这个名字宣扬环保,但现在,瓦尔登湖荡漾在我的思想中……
在这个快节奏,嘈杂,忙碌的社会。我们似乎总是匆匆忙碌,小时候忙着学习,长大忙着工作,似乎没有清闲宁静的时候 。社会的发展让人过的越来越好,可是人却越来越累。因为没有时间安静下来,没有时间好好为自己过日子。而梭罗的这本《瓦尔登湖》里传递出的思想,对生活的感悟像是喧闹之中吹来的微风,让人安静。
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自然,一个人的瓦尔登湖。梭罗拥有的是所有地球人都无法比拟的宁静,他的生命是在向世间揭示一个真理:我们都是水,但我们也是人。我们也曾拥有过与自然独处的美丽想法,不理会尘世间的烦心事,可人有欲望,很强烈的欲望,为了让欲望实现,我们可以不惜一切去尘世打滚。
生命是这世间最毒的东西,因为有生必有死。但水一旦融入湖中,便就永生了。瓦尔登湖不存在仙境之说,但至少是永生。她这一生,有梭罗矢志不渝地爱着她。而我们的人生却已被时间折磨得只剩下躯壳。瓦尔登湖所出售的宁静在全球70亿人面前注定会是供不应求的,所有人都想要成为好人,却鲜有人能够做到一生无憾。宁静和精神独立这样的昂贵物品,我们注定是买不起的。
品读此书,就像是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烂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读《瓦尔登湖》有感: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瓦尔登湖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Tags in this post...
Reply on: @reply_date@
@reply_contents@